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外贸拐点“为时过早”?人民日报谈“泼冷水”

   2016-05-25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经营面临不少困难,不能简单用“触底反弹”来形容外贸。

  人民日报用实际案例表明,企业层面的艰难现实并不支持“拐点说”,外需低迷并没有根本改善:

  ● “订单少,困难多,日子不好过。”北京一家数控机床生产企业负责人张泉告诉本报记者,前几年,做数控机床出口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错,到2014年基本上1/3亏损、1/3持平、1/3盈利。而去年有1/3的企业停工,盈利的企业越来越少。

  ●“一季度订单没有明显增加。”重庆一家玩具生产企业老板李梅说,去年以来,她的企业订单波动较大,总体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今年首季,订单额出现10%左右的降幅。

  ●“成本低不过新兴国家,品牌比不过发达国家,‘三明治’的日子不好熬。”上海一家玩具贸易企业老板郭斌说,以前拿订单就是拼价格,别人十几元、二十几元才 能做的玩具,我们几元钱就能做。现在我们十几元才能做的玩具,东南亚一些国家几元钱就搞定,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些订单“溜掉”。

  ●外需低迷并没有根本改善。近期商务部对全国3000家外贸企业开展问卷调查,57.7%的企业认为今年出口形势更严峻。 人民日报还指出,国际贸易环境也不容乐观。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政策环境趋紧。一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37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55.6%。

  人民日报的调查用事实打消了市场年初以来对于外贸的乐观情绪。这也符合此前权威人士对于中国经济长期L型的判断。

  权威人士认为,今年开局的经济形势平稳。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是,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因此,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调查还发现,仍有一些企业通过果断转型,改善供给侧实现了逆势增长。比如开发新技术,探索“私人订制”新模式,或者见缝插针地挖掘新需求,都令一些企业外贸整体寒冬中风景独好。

  ●北京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把创新作为立足之本,拥有包括全球首套车载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在内的6项“世界第一”,牵头起草了1项国际标准和3项国家标准。靠着这些有力的“拳头”,游刃有余地征战各国的“擂台赛”,并频繁以高于国外同行的价格中标。

  ●“私人定制”与流水线生产大相径庭,在青岛服装企业红领集团,繁忙的流水线可以为世界各地消费者“量体裁衣”。从代加工服装到量身定制服装,商业模式的一处小创新,给青岛红领的经营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去年,红领互联网服装定制业务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均超过100%,而70%以上的定制服装订单来自欧美。

  ●青岛三链锁业成立于2003年,从最初只有3个人到3年后荣获商务部排名第一的“中国出口商品锁具自主品牌企业”称号。该公司董事长王宇辉总结经验时,脱口而出的是“灵活”。 三链“见缝插针”地到国际市场发现新需求。去年他们发现,美国电子锁市场潜力很足,随后量身推出一款电子锁,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9月份。

  人民日报最后总结称,对于外贸增速的下降,也没有必要过于焦虑。只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把关注点由“量”转向“质”,推动企业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才有望迎来外贸再次强势回升。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1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