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变革创新的港航业 投资人做好准备了吗?

   2017-10-12   来源:中国水运报   

  当前,以航运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涌现、区域港口资源整合加剧、智慧港口建设起步、航运大数据产业组建、智能集装箱技术发展等等,港口和航运业(以下简称港航业)正经历着各个方面的创新。

  新思想冲击着港航业,资本的用途不再是造船和建港口,新模式、新技术、新市场正等待着新的资本涌入。投资人因为不了解港航业,不愿意投资这个领域的创新项目,或者是错将其他行业的投资经验套用在这个极具个性的行业之上,难以正向驱动行业创新。

  港航业运用新技术手段、整合自身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的转折趋势是历史的必然。变革创新的港航业,蕴含着发展机会,投资人做好准备了吗?

  全球市场规模巨大

  投资人对于一个行业的关注度,往往与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有着紧密的联系,无疑港航业的市场规模超过万亿。

  首先,以集装箱船舶市场为例,通常集装箱船的造价为11000美元/TEU,对于规模极大的船这个造价可能略低,比如1.8万TEU的船造价为1.5亿,那么以目前全球超过2000万TEU的集装箱运力规模而言,仅建造资本就超过了两千亿美金,这些运力每年的运营成本超过300亿美金。

  其次,以集装箱订舱运费为例,2016年我国集装箱总吞吐量为21798万TEU,其中上海港作为第一大港吞吐量为3713万TEU,这些吞吐量中约有一半为出口箱,其运费规模达每年数千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再次,集装箱只是航运市场的一部分,散货运输、港口、集疏运等方面的配套市场规模更大,仅中国沿海港口每年的营业额一项就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而散货船建造成本约为400万美元/万吨,全球干散货船总运力目前已突破8亿吨,这就意味着干散货运力总资产超过3200亿美元,其运营成本更远高于集装箱市场。

  所以,综合多方面数据参考,全球港航业的市场规模总量每年远超万亿美金,而我国市场规模每年也远超万亿人民币。

  增速放缓是历史转折

  大数据和“互联网+”,业已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过去十年,航运业低迷不振,航运市场不景气。最初很多人认为这是航运业周期性起伏。随着全球贸易发展放缓,特别是2015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跌破了GDP增速仅为1.1%,更多的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航运业的低迷也许并不只是周期性的调整,而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首先,船舶运输在整个运输链条中间的地位正在逐渐边缘化,其服务能力面临新的挑战。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船舶在国际运输市场上始终占主导地位。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原材料运输比重持续萎缩,工业半成品和制成品运输比重持续增长,这将引发集装箱运输需求量的进一步上升。

  集装箱运输的强化抑制了航运地位,这种抑制主要是让船舶运输变为了可替代的选项。虽然船舶依然承载了绝大多数的运输量,但垄断的打破使港航业原本完全占优势的绝对控制地位逐渐减弱,正在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让航运业必须放下身段,更多的面向制造业和供应链的需求调整自身的服务能力,来实现精细化、柔性化、个性化的新服务需求。

  第二,供大于求刺激航运业自我淘汰,通过整合精简运能。随着全球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发展,船舶运力结构,特别是集装箱船舶运力结构飞速增长。去年以来,伴随着班轮公司整合和破产,集装箱班轮业的新一轮资源整合已初现成效,集装箱运力配置将在寡头竞争的环境中进一步优化,这将使运力饱和问题进一步加剧,市场的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集装箱运力的充沛,也将进一步挤压散货运输的市场空间。所有低效率的、非标准化的、非规模化的市场主体,将会加速淘汰,并波及港口业的市场结构,引起港口整合和吞并的浪潮,最终会留下那些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模式。

  第三,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迫使港航业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减少人力成本。航运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仅与中国老龄化趋势相关,也跟全球船员供应不足有密切关联。只是,由于我国航运企业和码头经营企业以往在人力资源方面滥用成风,管理粗放,让这种成本的增长问题矛盾更为艰巨。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换边际成本趋向于零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正在逐渐渗透到传统航运业中,提升航运人的劳动效率,进一步的降低运输过程和物流管理方面的人力成本消耗。例如马士基提出数字化战略、国内正在大量涌现的航运电商平台都是在这种转型的尝试。

  除了信息化,其他能提升人员效率的手段也应当重视,例如航运业正尝试通过智能船舶减少船员配额,尝试通过自动化码头减少码头劳动力,通过发展船舶数据中心提升船队管理效率,这也从其他方面达到了实现人员精简的目的。

  创新探索在路上

  2010年以后,港航业已经开始了从不同角度进行创新发展的探索。

  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室不完全统计,以“互联网+航运”为路径的航运业务模式创新平台型企业,国内已经超过60家,其中有5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分别是亿海蓝、物润船联、乐舱网、船货网、壹联网;同时还有一些已经在业内形成较高知名度的平台,如船老大、码头网、泛亚电商、一海通、金马云、海空网、航运城、大掌柜、九爪鱼、神海航运、海商通、找船网、舱位宝、海运订舱网等等。

  此外,全国各地除上海航运交易所外,还涌现了宁波、青岛、武汉、重庆、广州等一批新兴航运交易所,大连航运交易市场、舟山船舶交易市场等航运交易市场也都逐渐发展起来。

  港航业的创新,不仅局限于运输和船舶买卖领域。在海事服务领域,刚刚获批的舟山自贸区,就在积极打造围绕船舶服务产业链的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在邮轮游艇领域出现了海星租船、海龟租船等平台,在航运大数据领域涌现了Windward、船讯、义为、宝船、Hifleet、龙船、i跟踪、箱讯、第e物流、海运圈商务网和中国航运数据库等一批创新平台。利用航运交易数据与保险、保理、对冲基金结合的创新案例也正在不断涌现。

  港航业的创新变革速度一定不会太快。集装箱化革命,就花了超过50年的时间来完成。即使在高科技行业,这样的产业变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港航业由于涉及的业务链条长、范围广,这个投资至少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

  应该来说,航运创新的收割期还比较远,但是现在是进行未来市场布局的黄金时期,今天的投资布局将会对未来港航业的市场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稳健投资是关键

  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人们走进了几个误区:一是觉得只要站在风口一定能飞起来;二是“互联网+”一定要撮合交易或者颠覆业务模式;三是没有百亿、千亿的市场规模就不做;四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本质上是技术创新,合伙人必须来自BAT。这样一种投资观点和投资心态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已经有人将创新孵化变成了公式和流水线,按照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来量产所谓“创新”。

  通常来说,并不存在哪种商业模式,可以做到利润极高的同时风险极低。港航业创新的回报不仅仅是金钱。以港航业本身的市场规模巨大,但是目前行业内的经营主体在沟通信息化、质量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生产自动化方面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因此新的竞争者巧妙切入肯定是有利可图的,整个行业的资产过剩、产能过剩,为各种资源配置类创新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首先,港航业是交通和多式联运的数据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战略布局价值巨大。今天,要获取公路、航空的大数据相对来说难度都不高,相关的创业企业也很多(国内公路数据平台早已突破200余家),但是拥有港航业数据的投资标的物从数量上远少于前两者,但是国际物流中超过80%的货物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这就意味着要完成全球物流数据的拼图游戏,最后最难找到的板块就是港航业数据,少了它投资者要打造的故事就缺了最重要的一环。

  其次,港航业创新的产业外价值巨大。港航业直接影响到了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国际制造业、财产保险等上下游产业,其创新未必要在本行业进行利润套现。以港航业数据为例,港航企业的数据对于描绘上游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征信评估的重要因子,船舶运行情况数据可以与保险业结合推出更精细的船舶和运输保险,散货船的运行情况可以折射出国际矿石、煤炭、粮食、原油等大宗商品的贸易流量和流向对现货市场价格和期货市场交易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船舶运行监控信息可以作为司法证据或是用以改良船舶设计,货运通关信息可以作为供应链上柔性制造的数据支撑等等。

  最后,港航业投资的残值很大,“2B”项目的残值也远高于“2C”项目。比如当年ebay收购易趣、亚马逊收购卓越、京东吞并易迅乃至微软收购诺基亚,最终被收购者的品牌价值和无形资产几乎被忽略,但是在“2B”领域品牌的无形价值和服务水平都是重要的收购内容,比如Infor收购GT Nexus后并未消灭其原有品牌和产品,IHS收购了大量港航数据公司后Fairplay和JOC等品牌都延续了下来。因为这些品牌都代表了其在业内的定位和服务品质,其影响力“惯性”非常大。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0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