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中国远洋海运成央企保增长先锋

   2018-01-02   来源:长江商报   

  央企兼并重组正向纵深推进,重组的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以来,国资委共推动了18组34家中央企业进行重组,央企从117家调整到98家,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这其中就包括因市场低迷、行业大面积亏损的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的重组。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中远集团和中海运集团的兼并重组后,集装箱、油运、码头等业务上市平台应运而生,同时成立了以租赁业务为主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打破了过去把航运主业当作底线的定式,每个板块业务深度重组。”12月29日,民生证券一分析师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两大集团整合后,较好解决了同业竞争问题,提升了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整合后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经营业绩逆市上扬。以中远海控为例,2016年,公司净利润为亏损99.06亿元。而2017年前9个月,其实现营业收入675.99亿元,接近2016年全年的营收水平,净利润达到27.36亿元,大幅扭亏为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2.05亿元,是2016年底15.20亿元的3倍多。

  有资料显示,整合后的中国远洋海运协同效应不断释放,去年上半年,仅集装箱船队就释放了年化50亿元协同效益。

  3家A股公司净利翻倍增长

  整合一年后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向投资者交出了爆发式增长的经营业绩答卷。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整合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旗下有6家A股上市公司,分别为中远海控(原名中国远洋)、中集集团、中远海特(原名中远航运)、中远海发(原名中海集运)、中远海能(原名中海发展)、中远海科(原名中海科技),此外,原本属于中海运集团旗下的中海海盛在此次重组后卖壳,由自然人控股,更名为觅海投资。上述公司中,中远海控、中集集团、中远海特、中远海发、中远海能等5家公司在此次重组中,进行了资产整合。

  去年三季报显示,中远海控、中远海特、中集集团的经营业绩大幅增长。

  中远海控曾是一家闻名于A股市场的航运业亏损公司。2013年至2016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35亿元、3.63亿元、4.69亿元、-99.06亿元。2016年巨亏接近百亿,可见其经营深陷困境。当年,营业毛利率、净利率均为负数,投资收益也为亏损9.77亿元,而2015年的投资收益为23.70亿元。

  实际上,2013年至2015年,中远海控的经营业绩也不好,表面上看,实现的净利润有2亿元至4亿元,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也是大幅亏损。这三年,公司分别获得的政府补贴为3.32亿元、17.43亿元、42.57亿元。

  始于2015年底、2016年完成重组,去年,中远海控迎来了经营业绩大逆袭。

  去年三季报显示,中远海控的净利润达到27.36亿元,同比增长129.80%,成功扭亏为盈。财务数据显示,营业毛利率、净利率均实现负转正,投资收益猛升至33.94亿元。

  中远海控在半年报称,全球经济回暖,带动集装箱货运需求走出低谷,运力供给增速有所放缓,市场运价同比上升明显,且波动趋稳。公司把握市场回暖机遇,持续推动深化改革,强化提质增效,协同效应日益显现,各项经营指标同比大幅改善,实现扭亏为盈。

  经营业绩逆袭的不只有中远海控,中远海特、中集集团的业绩也颇为靓丽。

  同样为去年三季报披露的数据,中远海特实现营业收入49.67亿元,同比增长15.12%,净利润1.62亿元,同比增长387.04%。中集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39.63亿元,同比增长54.26%,净利润13.09亿元,同比大增790.50%,大幅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滑的势头。

  板块业务深度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3家公司经营业绩大爆发与实施的深化改革重组密切相关。

  中远海控、中远海特等均在去年半年报中表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各项战略举措。中远海控称,改革后协同效应日益显现,中远海特则是船队结构的优化调整带来活力。

  两家公司不同的表述源于中远集团和中海运集团在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破航运主业当做底线”、“板块业务深度重组、彻底再造”的创新策略。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此番重组,中远海运集团打造了四大平台。具体为,中远海控定位为集装箱全球服务集群上市平台,除保留原有集装箱业务,还注入并经营中海集运的全部集装箱船舶和集装箱,并收购后者的网络资产,由此成为全球四大集运公司。

  中远海能定位于油运上市平台,吸收了中远集团旗下的大连远洋并剥离散货业务,缔造全球运力规模第一的油品运输公司。

  中远太平洋定位码头业务的专业化上市平台,为此,收购了中海集运以及中海集团持有的码头资产,并将集装箱租赁业务出售给中海集运,由此,其在全球的集装箱码头数将达到42个。

  除了聚焦主业外,中远海运集团还打造了航运+金融的金融服务平台,助力公司转型。为此,将中远海发定位于以租赁业务为主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购买了两大集团旗下的租赁和金融资产,涉及租赁、投资、资管、财务等众多领域的公司。

  去年三季报显示,中远海发的主营业务构成中,租赁业务贡献了53.41亿元营业收入,占比69%,其中航运租赁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比60.04%。此外,金融服务业贡献的收入占比为9.18%。

  在重组过程中,为了让这些专业化平台轻装上阵,迅速转型,还对两大集团的干散货业务全部剥离出上市公司,由中远集团接手。

  公开资料显示,中远和中海的干散货业务原本就已经亏损,短时间内干散货需求无好转迹象。

  中远海运集团官网显示,中远海运集团拥有航运、物流、航运金融、装备制造、航运服务、社会化产业和“互联网+”等"6+1"产业集群。公开消息称,集团明确了各产业集群的发展次序和发展重点。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A股公司中海科技就是集团的信息化企业。

  业务深度重组后竞争力大幅提升。中远海控在去年半年报中提出工作目标,发挥规模效应打造国际化一流企业。

  重组央企经营业绩频报喜

  不只是中远集团和中海运集团重组后盈利能力提升,兼并重组后的央企经营业绩普遍较为出色。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以来,国资委推动了18组34家央企进行了兼并重组,包括中国中车、宝武钢铁、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央企兼并重组,基本上是一企一策。如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的重组,两家正式成立国家能源集团,实现煤电一体化。而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的重组,将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更名为中国建材集团,作为母公司,而中材集团则是无偿划入。

  不过,总体而言,上述央企重组,基本上遵循了产业链横向整合、产业向纵向整合、区域化整合、归核化整合等模式,如中国神华的重组就是产业链纵向联合、南北车就是产业链横向联合。当然,作为3家电信企业重组的产物--中国铁塔,则是共享竞合模式。

  央企重组效应逐步显现。去年三季报显示,宝钢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521.40亿元,同比增长43.15%,净利润116.68亿元,同比增长95.52%。而在去年上半年,母公司宝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204亿元、利润总额86.6亿元、净利润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100%、117%,前期严重亏损的八钢、韶钢实现扭亏为盈,分别实现盈利2.3亿、7.4亿。

  去年,“煤超疯”再度上演,发电企业亏得惨烈。而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的重组,改写了行业格局。另一家重组的发电企业国家电投保持了“弯道超车”势头,2016年度实现净利润居五大发电首位,去年年上半年实现利润、净利润双双居五大发电集团之首。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2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