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厦门港:立潮头改革创新 擘画现代大港

   2018-09-27   来源:CNSS   

   自古以来,港口便是通商裕国的口岸,是开放合作的门户。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海洋大省,福建港口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在宋代,更是确立了“海舟以福建为上”的优势地位。

 
  在这千年间,福建港口历经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兴衰起伏,一度发展成世界航运贸易的中心,造就闽南人血液中的海运、贸易基因,化作“爱拼会赢”的闽南精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属于厦门港的时代。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厦门先行先试,以建设经济特区为突破口打开港口发展的上行通道。其间,全球集装箱业务的快步疾行,带来了世界贸易格局的一场巨变,也使厦门迅速融入全球经济大潮,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具活力的“弄潮儿”。
 
  30多载春风化雨,厦门港的发展,历经改革开放、跨岛发展,近些年来更有国际航运中心、“一带一路”倡议、自贸试验片区建设等利好支持,这颗中国东南沿海的明珠,已经从1983年全年3292标箱吞吐量的区域支线小港,一举跨越为2017年全年1000万标箱吞吐量、排名世界第十四位的国际强港。
 
  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一带一路”邮轮业务在全国独占鳌头、2018年上半年港口各项主要生产指标保持全国前列……在当前全球航运经济总体低迷的情况下,厦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2018年仍然能保持稳步增长,“革故鼎新”无疑为厦门港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一往无前的有力“引擎”。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新理念
 
  第一台桥吊价值高达600万元,那时操作员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32.5元
 
  1983年3月28日,厦门港接靠开港以来的第一艘集装箱船香港“华胜”轮。看着船上一个个“铁皮方盒子”,半辈子肩挑背扛的码头工人觉得非常新鲜。
 
  “铁皮方盒子”装着货物,更装着新理念、新变革。它打开的,是新时代,是厦门港乃至厦门迈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
 
  集装箱运输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把各种各样的货物,放在一个大的、相同规模的箱子里打包,陆运到最近的港口发往世界各地。货物集中化、装卸便利化、运输标准化,辅以安全、易堆存等特性,集装箱的出现,让码头业务的操作模式开始发生巨变。
 
  老码头们,是亲历者。上世纪七十年代,码头工人肩挑背扛,每辆板车上的货都有半吨多,绳子套在肩膀上,一天数不清要拉多少趟。十年后,工人们“转岗”了――虽然干的都是装卸货物的活,但机械已经开始替代人力。这十年间,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厦门港快步向前?
 
  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同年,谷牧主持国家十部委考察组在厦门港实地考察,确定厦门港要“商、军、渔港并存,以商港为主。”随后,国务院批准厦门港建设东渡港区一期工程,并将之列为交通部直属项目。这是厦门港与特区发展“同频共振”的一个历史起点。1976年3月,东渡港区一期工程4个深水泊位动工兴建,总投资达到2.5亿元,在当时无异于天文数字。但对厦门而言是完全值得的,因为这项工程所打造的,是支撑厦门经贸发展的擎天巨擘。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作为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把港口建设好,是搞好经济特区的“压舱石”,厦门港舍得投入。当时,厦门港引入第一台桥吊,价值高达600万元,那时操作员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32.5元。桥吊不用的时候,要用铁丝网围起来,还专设岗亭,三四个人轮流站岗。
 
  1982年7月,东渡港区一期工程中的2个泊位试投产;1983年,厦门港启动集装箱运输,全年集装箱吞吐量3292标箱;1984年2月8日,邓小平视察了东渡港区一期工程。发展的大船,已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扬帆前行。
 
  3292标箱,如今3小时内就能完成。但这个不起眼的数据,正是厦门港成功抓住全球集装箱运输化发展机遇的佐证。
 
  以港立市
 
  厦门发展新优势
 
  1997年厦门港首次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十强、世界百强,被确立为厦门最大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使厦门乃至闽南的进出口加工业快速崛起。依靠侨资侨力,充分利用“三闲”(闲资、闲房、闲劳力),“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格局快速成型。在进出口贸易中,一个2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可以容纳24立方米-26立方米的货物,一次可装载超过1万件T恤衫,这使物流成本不再成为进出口加工的主要障碍。
 
  依靠集装箱,“中国制造”开始登上世界工厂的舞台,厦门港,也逐步成为国际集装箱海运的物流节点。“当时的闽南金三角企业遍地开花,货物都是自动找上门来,可谓‘一箱难求’。”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一位资深业务经理回忆说。
 
  1988年,厦门港“乘胜追击”,动工建设东渡港二期工程,总投资达5.8亿元,为了能够建成这5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厦门港向世界银行贷款3600万美元。“创业何尝不艰苦。开港时引进的那台桥吊,一直支撑到1995年前后。”这位资深业务经理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厦门港货运发展初具规模;1992年至1997年,各方资金涌入厦门港,象屿新创建码头、厦门国际货柜码头等项目纷纷上马……港口,在这一阶段,被确立为厦门发展的最大优势。1995年前后,厦门市提出“以港立市”的发展策略,正式将港口作为发展的依托和资源优势,作为厦门重要的投资环境、经济命脉,乃至对外开放、辐射内地、发挥龙头作用的载体平台。
 
  “以港立市”,令世界航运企业迅速聚焦厦门。1996年4月6日,万海航运在厦门港开辟美西线,这是厦门港的第一条远洋干线。随后,远洋干线数量迅速增加,一举改变了厦门港支线港的地位,开始向干线港转型升级,集装箱年吞吐量以十万标箱为单位迅速增长,1997年厦门港首次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十强、世界百强;2000年,厦门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海上通道,全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标箱。
 
  崭露头角
 
  走上国际新舞台
 
  成功打造深水航道、深水码头“两深工程”,厦门港正式驶入了发展“高速路”
 
  特区精神是什么?有人说,它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是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无论哪种精神,你总能在厦门港的发展中找到经典案例。
 
  1998年,结合国务院政策,以尽快推进港口的市场化运作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在厦门港展开。当年,厦门港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实行“政企分开”,成立厦门市港务管理局和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这使港口发展有了“舵手”,也有了“大船”。
 
  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现代企业制度快速建立,并积极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进一步壮大:2004年完成资产置换迈入国内证券资本市场;2006年剥离部分非主营业务及相关资产,厦门港务集团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获批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同期,港口建设和经营,也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并成为厦门跨岛发展战略的领跑者:2002年1月,海沧港区1号泊位开工建设,将建设标准提升到了10万吨级;2004年,嵩屿码头开建,建设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3个。
 
  这些对标全球一流的码头,为厦门港紧跟时代潮流、抢抓发展机遇创造了条件。航运物流追求“高效、低成本”,船舶大型化、船公司联盟化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巨轮开始下水。此时,一个港口的接待能力,直接决定其是否会被边缘化。厦门港值此关键时期,以全球化视野,成功打造深水航道、深水码头“两深工程”。
 
  大船进港,货量飙升:实现首个年吞吐量100万标箱,厦门港花费了17年(1983年-2000年),而年吞吐量从100万标箱增长至200万标箱,则仅用了3年(2000年-2003年),这意味着厦门港正式驶入了发展“高速路”。
 
  港口跨岛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2005年,海沧海润码头成立,这个码头主要接待当时最大的集装箱船舶,对操作效率和安全要求极高。为了打响这第一炮,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调集全港30名骨干桥吊司机。如今,海沧城区发展日新月异,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
 
  海沧港区建设运营后,厦门港的航线数量显着增加。同时,厦门港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也大大增强,已经从支线港、喂给港,变为干线港、枢纽港、国际中转港。从2005年到2008年,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实现“三级跳”,从300万标箱跃升至500万标箱。
 
  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厦门港功能和发展定位更加明晰;2011年,在迈入“十二五”发展计划的第一年,国务院批复建设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厦门港也成为继上海、大连、天津之后的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在这一阶段,厦门港接待能力逐步满足20万吨级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进出港。
 
  从2009年到2013年,虽然全球航运经济持续低迷,但厦门港集装箱业务继续实现“大跨步”:2011年突破600万标箱、2012年突破700万标箱、2013年突破800万标箱……
 
  资源整合
 
  激发港口新活力
 
  厦门港启动近年来“中国最大规模的港口资产整合”,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三十多年间,厦门港经历了“改革开放,集装箱业务起步”“政企分开,引入市场机制”“港口转型,由支线港向干线港升级”“国际接轨,引进外资多元化发展”“跨岛发展,集装箱功能向岛外转移”“转型升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等多次重大发展阶段。近五年来,发展脚步并未停歇,厦门港内外实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厦门港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带一路”倡议、自贸片区的利好下开拓进取……在这些大环境、大背景下,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13年,厦门港再次先行先试,启动堪称近年来“中国最大规模的港口资产整合”。当年12月13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集团整合了多家知名国企、上市公司的集装箱码头资产,注册资本约为24.37亿元,净资产为70.17亿元,所属码头岸线资源基本涵盖厦门港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码头泊位。
 
  此次整合,涉及码头资源的主体包括我市港务、象屿、国贸、海投等国企及上市公司,此外还有香港和黄、丹麦马士基、香港新创建、法国达飞等外资企业,这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精神。
 
  为什么整合?当时,厦门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整合前,从事港口集装箱经营的企业有11家,业主过多给厦门市港口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整合后,各家公司握掌成拳、形成合力,规模化经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综合服务,极大提升厦门港的整体竞争力和码头企业的经营效益。
 
  整合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2014年4月22日,新海达码头内贸箱业务正式开启,当年,该码头的业务量就逼近100万标箱,成为厦门港的主力码头之一,而回首2011年投用之初,这个主营外贸业务的码头,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内贸集装箱业务,也在这一年成为厦门港发展的新亮点。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整合激发了厦门港集装箱业务的活力,吞吐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今年首破1000万标箱,世界排名也快速攀升至世界第15位。
 
  一带一路
 
  开启时代新征程
 
  作为金砖国家经贸往来的主要载体,金砖航线将成为厦门港的发展亮点
 
  在逐步融入世界航运版图之后,厦门港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厦门,成为这一倡议的陆海连接点。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揭牌。立足港口优势,厦门港的集装箱业务发挥自贸试验片区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实现区内区外联动,以汇聚物流、商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为目标,加速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创新脚步不停歇。JOC(Journal of Commerce,美国商务杂志)评选2014年全球码头8000标准箱以下船舶操作效率前10名榜单,厦门嵩屿集装箱码头以131M/H的成绩位列第一,成为全球码头效率的领先者。
 
  2016年5月16日,厦门港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上线暨海天码头智能闸口上线试运行,集装箱进出实现“流转数据电子化”、“港口业务自动化”,标志着厦门港开启“绿色智慧港口”新时代。
 
  2016年6月14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成功启动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实现“零的突破”,向国际枢纽港再迈进一步;2016年12月3日,通过等级核定的嵩屿码头,迎来两艘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双轮同靠”,是厦门港开港以来的首次;2016年12月28日,我省首个成功并网连船运行的高压船舶岸电系统在海润码头启用。
 
  2017年7月1日,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实施集装箱船舶服务承诺,首次引入补偿机制,形成承诺闭环并落实到具体船次,该集团也成为全国第一家公开进行此类服务承诺的集装箱码头企业,极具“含金量”。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作为金砖国家经贸往来的主要载体,金砖航线将成为厦门港的发展亮点。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厦门会晤后的第一年……新时代带来了新机遇、新使命。但是,“开放”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词语。
 
  更多的机遇,预示着厦门港更光明的未来。如今多元发展成为了厦门港新命题。“一个平台、两大核心产业、三大协同发展产业”明晰的战略组合拳,为厦门港的未来描绘了更加多彩的蓝图。
 
  未来,厦门港将以建设厦门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积极发挥国企龙头作用,全力打造港航物流产业平台,助力厦门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此外,围绕以集装箱为龙头的港口物流链和以邮轮母港为龙头的港口海上旅游产业这两大核心产业,加快发展港航融合和多式联运产业格局,加快发展布局全域旅游产业,为厦门旅游千亿产业打造新名片。
 
  正所谓,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厦门自古就是通商裕国的口岸,也是开放合作的门户。如今的厦门港多区叠加、通达五洲,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此时的厦门港口人满怀信心,面朝大海,乘风而上。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2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