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外媒:尽管遭遇疫情,中国出口商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有所增强

   2021-01-18   来源:物流巴巴   

   分析人士预计,中国2021年前三个月的经济产出将比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时的同期增长15%至18%,凸显出中国庞大制造业的巨大力量和韧性。

 
  也许去年最大的经济意外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力度,尽管它是第一个遭受疫情的国家。
 
  虽然中国经济在2020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收缩6.8%,但自6月份以来一直在强劲复苏,将于下周公布的全年数据预计将显示约2%的增长。
 
  中国财经报纸财新(Caixin)对经济预测的回顾表明,在第一季度强劲反弹后,中国将在2021年实现8%至10%的增长。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最新预测显示,2020年全球贸易将下降9.2%,尽管如此,中国的出口自6月以来每月都在强劲增长。
 
  贸易数据显示,中国11月出口总值比2019年11月疫情爆发前的水平高出21%,其中对美国的销售增长了45%。
 
  月度数据不稳定,但尽管全球经济衰退,中国仍设法提振了全年出口。中国将于周五发布的12月份贸易报告预计将显示,2020年的贸易顺差将超过5000亿美元。
 
  中国制造商受益于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它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规模经济。与此同时,生产率的提高来自于先进制造系统的采用、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的劳动力队伍以及充分发展的本地供应链。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2018年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制造业的报告称,2017年,中国工厂创造的增加值达到3.7万亿美元,超过了德国、韩国、英国和美国工厂增加值的总和。
 
  报告发现,中国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27%,比美国高1.7倍,比日本高2.8倍,比德国高4.4倍。
 
  过去一年,当世界其他国家陷入应对疫情的泥潭时,中国的强劲表现本应增强其主导地位。
 
  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以平均每年15.6%的速度增长,侵蚀了中国在传统行业的一些优势,但规模优势是压倒性的。
 
  例如,在截至2017年的10年里,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三分之一,达到1450亿美元,尽管工资增长迅速。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泰国等服装业竞争对手的出口也在同期强劲增长,总计达到880亿美元,但几乎没有一笔销售流向中国。中国国内市场带来的竞争优势并未受到影响。
 
  这些趋势在高科技产业中越来越明显。中国已经超过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视生产国,并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智能手机。它的汽车工厂现在部署的机器人数量与美国一样多。
 
  中国企业受益于高度网络化的集群。汽车和电子产品集群在重庆越来越重要,智能手机来自深圳,全球四分之一的光纤来自武汉。
 
  正如波士顿咨询集团评论的那样,中国供应链的广度、效率和垂直整合是尽管成本不断上升,但从智能手机到化学品等产品的生产很少转移到海外的一个主要原因。
 
  事实上,过去10年的趋势是,中国企业将分散在亚洲各地的生产要素重新搬回国内。在截至2017年的十年间,构成价值链的区域贸易份额从55.4%下降到48.7%。东盟成员国希望最近达成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trade agreement)能够逆转这一趋势。
 
  中国制造业的活力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已经在中国市场成功立足的外国企业如此不愿退出。上海美国商会的最新调查显示,尽管中国制造的商品进入美国面临高额关税,但在全球营收超过5亿美元的公司中,只有5%的公司计划将业务移出中国。
 
  商会主席克尔·吉布斯(Ker Gibbs)告诉《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会员们意识到国家安全问题,但“致力于这个有吸引力、规模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
 
  中国正日益成为许多现代消费和工业生活必需品不可替代的供应国。日本日经数据团队的一项调查发现,在3800种国际贸易产品中,中国在320种产品中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仅在61种产品中占有主导市场份额。
 
  例如,中国占全球小型电脑出口市场的三分之二。该公司在液晶元件上的份额超过50%,在空调、陶瓷洗手台和马桶座圈的全球交易市场上占有更高的份额。
 
  中国经济的供应商正受益于中国经济的活力。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尽管中国正在采取措施,削弱澳大利亚根据中澳自由贸易协定(China - Australia Free Trade Agreement)取得的进展。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仍是四年前的两倍。包括台湾和韩国在内的其他主要的中国供应商也在增长。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相对于其他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在亚洲地区和全球范围内,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0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