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太仓港集装箱四期码头正式启用

   2021-06-29   来源:中国水运网   

   6月28日,在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T”型交汇处,鲜红色的门吊启动,太仓港2021年第300万标箱也是集装箱四期码头第1个标箱正式起吊,标志着长江内河在建最大的码头和长江岸线首个堆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太仓港四期项目正式投入使用。

 
  自动化堆场施工迎来初挑战
 
  “太仓港四期项目是长江流域首个堆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系统建设复杂,科技含量高,项目建设难度也挑战空前。”中交三航局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太仓港四期项目陆域总面积91.4万平方米,其中自动化重箱堆场面积42.95万平方米,如何确保后期港口运行实现无人操作、无人驾驶集卡和5G基站、远程视频监控等功能需要成为项目建设的第一道难题。
 
  据了解,在太仓港四期项目中,12条现浇轨道梁分布于A—H箱区两侧,堆场建设道路被轨道梁分割为一个个小区段,无法大面积组织道路施工。并且箱角采用级配碎石、垫层混凝土和面层混凝土,填档区采用素土回填、素混垫层及人行道砖,工序复杂,施工工效低,施工组织难度大,同时配套的码头电气、控制系统、给水消防管道系统,电气系统的变电所、高杆灯、电力电缆、电力管道等布置复杂,也给项目施工带来了诸多挑战。
 
  “面对自动化堆场带来的挑战,项目施工过程中将轨道梁沉PHC管桩以及地下管线施工作为本工程的关键工序,同时主动利用信息化施工管理技术进行攻坚项目困难点。”中交三航局太仓港四期项目经理戴志培表示,在施工过程中,中交三航局项目部采用Navisworks进行碰撞检测,通过钢筋预排布、结构预安装、管线预安装及时发现管线与结构施工中可能产生冲突的地方,可发现不同专业之间的碰撞。在正式施工前实现图纸零碰撞,极大地减少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降低返工损失,缩短施工工期。
 
  值得一提的是,中交三航局项目部积极探索新技术领域,为解决排水管道接头处防渗漏问题成立了课题攻关小组,将超大口径混凝土雨水管道接口防渗工艺研究作为本工程的一大研究课题。
 
  研究通过在原设计的密封圈连接工艺基础上将工艺进行改进,增加三层防护措施,要包括石棉水泥勾缝处理、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处理、外包土工布进行防护,有效减少后期排水管道发生渗漏的几率,确保排水管道施工质量。
 
  太仓港四期工程项目总工李凯介绍:“经过防渗漏工艺处理的管道接口,防渗性能大大高于密封圈处理的接口,同时三层防护工艺中所采用的材料,用量均不大,增加的成本有限,施工起来也很方便,对施工周期影响小,以低成本可以换取高质量是非常值得的”。
 
  科技加码创建“品质工程”
 
  “太仓港四期项目打造建设了标准化钢筋、木工加工中心,配置了钢筋智能加工设备,改变传统以人力为主的多环节钢筋加工模式,大大提高钢筋加工效率和精度。”中交三航局项目负责人介绍,太仓港四期项目从开工之初就树立了以创建“品质工程”为主线,围绕“工程管理、科技创新、工程质量、安全保障、绿色环保、软实力建设”进行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了生产场地、办公生活区,智慧工地管理系统覆盖施工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据了解,在码头项目施工过程中,中交三航局项目部推行工艺标准化管理,利用GPS+北斗定位系统,确保2656根桩基正位率达100%且检测结果均为Ⅰ类桩。
 
  此外,中交三航局项目部还为码头植入“芯片”,以实现全周期监控。该技术通过在码头构件的桩基、横梁、纵梁等关键部里埋设传感器,可以自动监测码头桩基与上部结构在建设及运行全寿命期内的实时受力与变形情况,实时掌握码头结构安全运行状态,此举在全国码头建造中尚属首次,填补了水运行业建管养一体化管理方面的空白,为进一步深化研究高桩水工结构设计理论并完善相关行业标准提供依据。
 
  在堆场项目建设中,陆上沉桩是一大主要控制点,通过桩基进场实名制验收、打桩区域标准化围挡、桩节焊接100%影像化,最终实现了4998根轨道桩基检测均为Ⅰ类桩……
 
  加大环保投入牢树生态屏障
 
  太仓港四期项目位于长江岸线,由于工程施工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为吹填砂,在堆场施工过程中需额外填土25万立方米,加上靠近长江入海口,常年大风天气多,扬尘管控难度大。中交三航局项目部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加大环保投入,根据施工工序多次进行防尘网重复覆盖,目前防尘网覆盖面积已达到300万平方米。
 
  例如,堆场降尘、养护一体化系统设备,以智能喷淋养护工艺代替人工洒水养护工艺,充分利用已浇筑完成的轨道梁、排水沟等构筑物为基座铺排水平供水管线系统,加上丰富的场地内地下水资源,解决长距离取水问题。戴志培说,“此方法通过局部打井设置的供水系统使用灵活方便,无需大范围的行走拖管、拖线进行养护、降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实现定时定量喷淋养护,提升养护质量,实现水运工程混凝土标准化、智能化养护,大大降低了养护成本。”
 
  “另外,在码头建设过程中,我们开创性的构建固定式船舶污水收集、集装箱码头初期雨水收集、船舶压舱水处理及污水沉淀回用综合处理系统,为运维期间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生态港口、环境体系等方面创造最佳的条件。”戴志培介绍。
 
  太仓港以前叫刘家港,曾拥有“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美誉,但是明朝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港口逐渐沉寂。再次开发的太仓港已是长江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
 
  随着太仓港四期项目的投产使用,靠港船舶数量年累计可达1000艘,进一步提升太仓港区的集装箱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使太仓港集装箱通过能力提升近50%,太仓港总吞吐量将达到700万标箱,到2035年将达到1000万标箱,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中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2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