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船舶经纪公司Competitive ShipBrokers首席执行官Pierre Aury在其每月专栏里谈到了干散货市场超级周期是否会出现的问题。
最近在新加坡举行的海事CEO论坛上有人问到干散货可能出现的(或者至少看似合理的)新的超级周期的问题。干散货市场展望座谈会的主持人指出地缘政治风险往往会增加运力需求而新造船订单仅占干散货船队的6.5%且船队越来越老从供应方面来看干散货市场正处于一个“蜜月期”。
一位座谈会成员评论称基于当前的国际形势有理由认为即将出现一个由供应驱动的超级周期。
那么什么是超级周期?根据加拿大银行的说法超级周期只是一个“价格远远高于或低于其长期趋势的持续期”。该银行将超级周期背后的驱动机制描述为“大型、意外的需求冲击和动作缓慢的供应反应之间的互动”。
在宏观层面上该银行发现自1900年以来只出现过4个超级周期。在干散货运输领域自1980年以来只出现过1个超级周期是由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的。这个超级周期开始于2001年并在2008年夏天结束如下图中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所示。
在2001至2008年期间中国的GDP翻了3.5倍同期BDI跃升了1100%。
120年中有4次宏观的超级周期40年中有1次干散货的超级周期。市场高峰即将出现的可能性明显大于超级周期。就目前存在的局部冲突而言贸易模式的确会因此发生变化但也并不能构成超级周期的推动力因为它们是一次性的事件。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干散货的超级周期不会很快出现呢?
不是的事实上我们有理由认为超级周期正在逼近。一个超级周期出现后之前的周期看起来可能就像一个高峰甚至是一个小插曲。这个周期不是由某些国家或局部冲突驱动的而是由整个世界向零碳经济过渡驱动的。通俗地说这个即将到来的超级周期如果出现的话可能是由以下事实驱动的:在我们变得更简约并最终实现零碳之前我们需要先变得更加碳密集。这就好比为了让一个酒鬼戒酒得先让他喝更多的酒。
全世界已经踏上了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的旅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世界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无碳能源基础设施。这将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因为要想通过只使用清洁能源的工厂来制造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国际能源署(IEA)估计每年将不得不花费4万亿美元来建设这种新的能源基础设施。到2050年就累计达到104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相当于一年的世界GDP。而且这笔支出已经开始了。根据IEA的数据2023年将有大约17万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技术。当然与所需的4万亿美元相比这还远远不够不过也在逐步实现。
那么这是否又意味着一个超级周期即将到来吗?也许不是因为世界已经走上的去碳化道路是主要使用太阳能和风能而不是首先减少其能源需求这样的路径是有缺陷的。至少在我们能够大规模地储存电力之前是有缺陷的而这也不会在短期内实现。
在电力储存技术部署之前世界必须保持其现有的碳密集型发电能力并进一步提升事实上由于目前提倡使用电动汽车的政策全球电力消费正在大规模上升。而且更糟糕的是如果电力储存能力与世界能源需求相匹配可再生能源生产手段的低负荷因子将开始起效。发电机组的负荷因子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实际生产的电力与它在同一时期内连续发电时的产量之间的比率。太阳能电池板在夜间和阴天不产生能量。考虑到夜晚、云层和发电钟形曲线太阳能电池板最多只有12.5%的负荷因子实际上更低因为太阳照射到它的角度总是不对。与此相比普通燃煤电厂的负荷因子为70%左右核电站为80%。简单地说太阳能电池板的峰值产能必须至少是它们所服务的电力需求的8倍(100/12.5=8)这还没有考虑到它们不生产时需要储存的额外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