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建立长效监管体系——大国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2008-05-29   来源:人民网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内耕地资源相对缺乏、人均占有耕地量极少、自然灾害频繁,以及2008年以来世界粮食危机席转全球的现实情况下,要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规避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解决粮食生产结构性过剩矛盾,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体系。这就是“高安全、低成本、情况明、易操作”的长效粮食安全监管体系。

  一、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凸显

  据权威人士测算,一个中国人,一年的口粮大约为250公斤,食品工业用粮2公斤,饮料、酒用粮5公斤,饲料用粮110公斤,一共大约370公斤,全国13亿人口,一年的粮食总消耗量为4.8亿吨,加上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共计需要5.05――5.15亿吨。但是,我国当前粮食生产能力明显不足。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逐步上升,先后登上4亿吨、5亿吨台阶。但是从1999年开始,粮食生产开始下降,到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只有4.31亿吨。为遏制连续下降的趋势,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使全国耕地面积巩固在14.9亿亩(人平1.1亩),种植面积达到15.9亿亩,粮食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达到了5亿吨,同比增长5.3%。尽管如此,当前我国粮食需求仍存在0.25亿吨――0.35亿吨的缺口。从更长远看,按1990――2000年平均0.7%的单产增长率推算,到202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达5.2亿吨。而由于人口增长推动,到2020年,粮食需求将达到5.55亿吨,缺口仍有0.35亿吨(350亿公斤)。

  当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主要有以下八大因素:一是土地逐年减少。这些年,我国虽然把土地管理作为基本国策,加强了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但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全国每年仍有百万亩以上耕地从我们的脚下消失,保住16亿亩耕地困难大。二是撂荒依然存在。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一些农户认为种粮不如打工划算,一些地方撂荒农户高达10―20%,确保17.6亿亩种植面积很难做到。三是局部污染严重。一些地方矿山採选、冶炼,排放尾矿、废气、废水,有的导致农田不能耕种,有的造成了粮食减产减收。四是自然风险较多。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国家,因干旱、洪涝等不可抗拒因素减产的年份较多,一些年份减产达三、四成,影响了粮食生产。五是生产技术不高。近些年,虽然种子得到了不断改良,但我国多数地方的种植模式、管理模式仍然沿袭多年的老传统、老方法,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影响了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六是库存帐物不符。仍有少数地方存在“帐有库虚”的问题。七是生物能源转化。当前,由于能源紧张,我国大力倡导发展生物能源,每年用粮近1亿吨。虽然是陈化粮和其他饲料用粮,但无疑也加剧了粮食生产的压力。八是国际产粮不足。2007年全球粮食总产量为21.085亿吨,增幅为4.7%,但是产量的增长抵不过需求的增加,且世界粮食价格不断波动。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加上在粮食贸易中掺杂有政治因素,西方敌对势力会利用粮食贸易来卡我们的“脖子”。国际市场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价格就会暴涨,贸易量随之大幅降低,我国粮食存在极不安全的因素。

  面对我国耕地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能力不足、粮食库存量不大,国外进口市场不稳定、不可靠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居安思危,牢牢把握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的主动权,站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安全的高度,重视粮食问题,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粮食安全管理体系,为国家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二、“三基一调”――构建长效监管体系的基础

  对于粮食问题,当前我国主张放开与主张保护两种观点一直争论不休。一些主张放开的同志认为,粮食生产能力有保障,其替代品丰富,万一不足也可进口,粮食放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减轻财政负担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的现实选择。主张保护的同志则认为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是很高、人均占有粮食低的情况下,只有实行大力保护,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我认为在近期,二者不容对立,必须做到放开中有保护,保护中有放开,保放结合才是我们要选择的粮食安全的发展战略。保放结合,重点是要做好“三基一调”工作:

  1、基本农田保护。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母,没有一定数量的耕地,粮食生产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到1.5亩,14个省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6个省市人均耕地低于0.6亩,形势十分严峻。《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是耕地保护的“守护神”,我们必须认真执行这一条例,死死守住16亿亩这个底线。一方面,应做到应保尽保。对于粮食生产基地、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及改造的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农科研教学试验田,应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把基本农田落实到田亩、地块,做到建档立卡,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实行法制化管理。认真落实《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坚决制止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开挖鱼塘、种树造林等严重破坏土壤耕作层的现象。对违反规定的从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基本农田不能乱动。同时,要注意培养地力,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2、基本政策激励。主要是在制定和落实好三个方面的政策,激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是对集中产区实行收购保护价政策。粮食集中产区每年粮食收购价格要高于其他地区5%以上,且应做到应收尽收。二是种粮集中产区补贴要补到收购环节。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国家可以实行粮食收购和补贴“两条线”管理,在各级农发行设立补贴专项资金,根据粮农出售给粮食部门粮食的品种、数量、等级,按市场价每百斤上浮5-10元的标准一次性补给农民。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粮食补贴的作用,调动粮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热情,做到培养地力,依靠科学多产粮,增加收入。三是对农机具、水利 投入等其他他扶持粮食生产政策,要落实到生产经营者头上。

  3、基本仓储保障。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工作,制定实施了《中央储备粮管理办法》,实行了一符:帐实相符;三专:专人、专仓、专帐;四落实:落实地点、人员、质量、数量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对调动粮食企业为国家储好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要真正激发粮食供应储备部门为国家储好粮的积极性,必须打破过去国家保护和补贴“大锅饭”的现象,根据粮食安全储备要求,中央和地方(省、市、县)四级可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管理,分级定库、分级定量、分级负责、分级定补,核定标准,储多补多,优储优待,不搞企业平均补贴、人员规模补贴、储备粮亏损补贴。

  4、有效调控平衡。就是国家根据粮食生产和消费平衡、储备和转化平衡、进出口平衡的客观要求,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有效调控粮食生产收购的市场价格、仓储的余缺、市场供求、加工转化、进出口等问题,确保实现粮农利益、粮食企业经营、国家粮食安全的“三赢”。

  三、测算招标――构建长效监管体系的重点

  采取测算招标的目的,既是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是降低国家对粮食生产和储备成本的工作重点。有人测算,我国年人均需消费大米125公斤,又有人说只需121公斤,虽人均只相差4公斤,看起来是个小数字,但我国13亿人加起来就相差高达560万吨。560万吨粮食如果依靠进口,无论从哪个国家采购,势必引起价格的大波动和人们的惊慌。所以,无论从国家政治安全还是经济安全的高度出发,科学测算出储备粮的数量是粮食安全的关键。

  科学测算,就是要在全国各地人口普查统计人数的基础上,加上5-10%的漏报率,根据得出的人口数量,确定人均月用粮的标准,根据储粮3-6个月的要求,来安排粮食生产数量、仓储量。这样,既确保粮食安全,又不致于造成资源浪费。

  市场招标,就是按要求,生产什么、那里生产,储备什么、储备多少,都要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近些年,我国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生产工程,出现了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的9大优质粮食产业带和一大批优质生产基地;全国还有千余家粮食储备企业。为降低生产和储备成本,有效调动生产者、储备者的积极性,我们可在确定储备粮总规模的基础上,制定粮食生产储备的品种、质量、数量等要求的标书,在全国有条件的集中产粮区和储备区进行公开招标,与符合标书要求、生产储备成本低的中标者签订生产储备合同,一定三年不变。这样,既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还能大大降低国家财政对粮食安全的投入,把腾出的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公益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四、网络管理――构建长效监管体系的保证

  前些年,我国粮食生产或多或少,国家粮食安全系数不够大,统计中储备多、急用时调不出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耕地减少、灾害频繁外,更重要的是对粮食生产、销售、加工、储备情况不明。因而,建立一套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粮食市场、生产、储备、监控、预测综合评价粮食安全程度的现代网络管理体系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依托现有粮食部门的力量建立起垂直管理的粮食安全管理机构。在此基础上,可大力引进国外现代物流管理经验,以现代通讯、网络技术为平台,在全国建立起粮食安全的网络管理系统,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秘密的前提下,实行全国联网、电子监控。各级负责粮食安全的主要官员坐在办公室用电脑鼠标一点,就可以知道哪一级、几号仓库粮食储备量、水分、温度、霉变等情况,更可知道全国及各级粮食生产经营储备的品种、数量、质量、安全管理等动态信息。通过建立“一点通”,把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决策、有效决策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五、推陈储新――构建长效监管体系的动力

  按照国家粮食储备的要求,储备粮轮换三年一个周期,并实行均衡轮换。当前国家已经实施了补贴包干、驾空轮换、滚动管理、费用包干的办法,做到了常储常新。这一举措,对于减少储备成本,引导粮食企业走向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储备粮贷款利息、保管费用、轮换费用过高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在每年20-30%储备轮换计划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必须解决原粮进、原粮出的问题。一方面要盘活现有粮食企业资源,搞好粮食产品的加工转化,通过加工转化增值;另一方面,国家要鼓励引导全国143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储备单位联合,开发出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粮食加工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畅通储食出口渠道,增加储粮企业收入,降低国家粮食安全成本。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1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