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航评论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中国能源物资供应链危机之二

2009-09-16   作者:现代物流报 杨达卿

  稀土保卫战

  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买主,中国在价格上没有话语权,因为整个供应链被外资操作,我们还容易理解。但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卖主,中国在价格上依然没有话语权,整个供应链也在被外资曲线操纵,我们难以理解!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说的一句话,如今为国人津津乐道。中国拥有全球95%的稀土,全球供应量有97%来自中国。稀土指化学中镧系元素,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共17种元素。在当代科学界公认的“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海洋”六大新科技群领域的应用都必不可少。美国的35个战略元素和日本的26个高技术元素,都包括了全部稀土元素。稀土被称为“工业的维生素”,足见其价值。

  中东石油资源让中东国家肥得流油,而中国拥有的大量“比石油更昂贵”稀土却被卖成猪肉价。到今年8月初,我国稀土的标志性产品氧化镨钕的出口价格跌至7万元/吨,而在2007年的最高价17万元/吨。8月21日,《证券日报》调查报道显示:仅8月20日最新行情,纯度在99%-99.9%的氧化澜的价格只有2万-2.3万元/吨,氧化钐在每吨1.7万左右……氧化铈只有1.4-1.6万元/吨,相当于每公斤氧化铈只能卖到16块钱,而猪肉价格都是18元/公斤。

  谁在贱卖我们的稀土?

  我国稀土资源虽然分布广泛,但有重点集中。在我国内蒙古、江西、四川、江苏、广东等地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重点集中在内蒙古包头市和江西省赣州市。其中包钢白云鄂博矿稀土工业储量分别占全球的62%,占全国的87.1%。

  我国稀土工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但因国内稀土资源分布广,加之国内对稀土价值认识不足,在上世纪80年代后,无证采矿、乱挖乱采等现象也没得制止,使得稀土产能过剩。我国虽较早地掌握国际领先的稀土技术,但因为商业化发展不足,稀土产业不规范,领先技术没有找到好的企业载体,甚至出现技术流失。如原来只向在包头、上海、珠江三大国营稀土厂推广的稀土分离技术,被利益驱使分散到各地方企业、私营企业及合资企业中。羊式繁殖由此蔓延!
到2002年初,我国稀土企业已经达170多家,分布在10多个省市,其中内蒙古就达60家,但年处理能力在2000吨至5000吨的只有10家,其中年处理能力大于5000吨的只有3家。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差。目前国际市场稀土需求量为10万吨/年,而仅我国稀土产能达20万吨/年。每年剩余10万吨,怎不贱卖,日美等国家乘机大量廉价收购中国稀土。
而中国众多的稀土生产企业,80%的为私营企业。既没有彼此股权等合作协同,又没有行业组织促成抱团。各个稀土企业都独立对外出口,这使得外资企业能分兵突破,谁开的价位底就给买谁的。明显的羊群式企业。

  珍贵的稀土资源,却任人贱价宰割,本质上因为我们羊式奶妈,是我们落后的产业化意识,唯利是图的小产业思想在贱卖我们的珍贵资源。

  谁在贱买我们的稀土?

  由于日本电子、汽车等产业对稀土的高度需求。在进口我国稀土的国家中,日本稀土约83%来自中国,占我国出口量的46%,可以说中国过去每年近一半稀土贱卖给日本。日本目前稀土储备量已足够使用20年,日本把稀土储存在其海域海底。

  为保证稀有金属物资供应链安全,日本早在1983年就制定稀土矿产战略储备制度。储备镍、铬、钨、钴、钼、钒、锰等7种稀有金属,后又把铂、铟及稀土三类资源列为储备对象。而这些资源90%依靠进口。而其最大的进口源就是中国。如何保证其稀土供应链?

  据《国际先驱导报》最近报道,日本为防止大量从中国采购稀有金属等引起中国警觉,“就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乃至东南亚设厂,从中国转口,甚至大量收购广西、云南一带走私的稀有金属原料或半成品。也有一些日本企业以谈判投资矿山为诱饵,大量从矿山企业购买稀有金属原料。

  据调查,近两年,日本从我国采购的渠道和策略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大量、公开、集中采购转为多批、少量、分散采购。还有一些通过中国香港、泰国等地进行转港贸易进口。其目的一是转移视线,另一方面巧妙利用采购时间差,扭曲正常的供求关系,打压和操纵市场价格。

  如此巧妙的隐形稀土供应链,折射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狼式对手:懂社会分工,懂抱团协作。

  贱卖背后的供应链

  战争最荒诞的可能是,失势者会把大伤疤当功勋章炫耀。在对外资的稀土市场商战上,就有拿伤疤当功勋章的。

  在内蒙古某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官网的宣传资料上可看到,“产业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中外合资企业有9家,以日本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日本三德金属株式会社、法国罗地亚电子与催化剂材料企业集团、日本清美化学株式会社、日本稀元素株式会社……”

  这肯定是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业绩,但也肯定是日本稀土产业链渗透,供应链嫁接的业绩。而且这条供应链越来越隐形:从早期的直接采购——商贸运输——回国贮存、加工的供应链条,变为近年投资产地——合资生产——出口流通的供应链条。

  细心人可看出,2002年像日企投资中国稀土策略的明显分水岭。2002年8月1日,由当时国家计委发布实施《外商投资稀土行业管理暂行规定》,再次强化对外商投资稀土的管理。日企立基调整策略,开始日本减少了从中国市场大批量的直接购买,而变相为以合资企业,援建基础设施等方式为主,曲线控制中国稀土资源,操纵供应链。这一年10月24日,由日本昭和电工株式公社、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本东海贸易株式会社、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共同投资建成组建包头昭和稀土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比例分别为60%、30%、5%、5%),投资者身份已说明其在供应链上的分工:昭和电工是供应链组织者,包钢稀土是设计生产商,东海贸易是贸易物流商。日资控股的供应链还能为谁服务!

  沿着包钢稀土的外资合作圈,人们会惊讶包钢稀土,这个种在中国最肥沃稀土资源上的粗壮大树(包钢稀土的白云鄂博区,拥有世界稀土资源的62%,占国内已探明储量的87.1%。包钢稀土拥有从稀土选矿、冶炼、分离、科研、深加工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身上已经长满了桑寄生之类的寄生藤(合资企业)。这些寄生藤蔓生都有着更强大的根,也有着更强大的吸盘。

  除了上面日本控股的昭和稀土(生产和商贸),还有1995年12月28日,是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日本清美化学株式会社、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属日本三大财团之一的三菱财团)合资组建包头天骄清美稀土抛光粉有限公司。但在2007年包钢稀土受让股权,成全了日资60%的绝对控股计划。
2004年2月,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占股50.5%)、日本日产稀元素株式会社(占股35%)、日本东海贸易株式会社(占股14.5%)合建包头科日稀土材料有限公司。

  我们的政策能阻断了外资直接批量采购的供应链,但难挡本土企业合资与售股的热情。一个个合资企业如桑寄生藤,变相驾驭中国稀土供应链,轻而易举地廉价嫁接吸收中国高投入研发出的先进技术,直接在本地吸收稀土矿源。而一些企业人把这视为国际合作的功勋章,这种“直把杭州做汴州”的意识可能是更大的潜伏危机。

  该怎样保卫稀土?

  有专家表示,我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多稀土矿,但按照目前过剩开采,30年后,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稀土将被掏空;再过20年,江西稀土资源将开采穷尽;14年后,曾经世界储量最大的中国钨矿资源,将化为乌有。而美国、澳大利亚等稀土资源国却封存自家矿藏,做战略储备。中国急须加强稀土资源的战略保护。

  2005年,商务部和海关开始禁止“稀土原矿”出口,并大幅上调了稀土的出口税。2009年4月,国土资源部进一步采取降低国内产能等措施。目前工信部已经编制出《稀土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2009年~2015年)》,强化资源控制。

  但这些政策基本多是被动的防守。靠采取限制出口,压缩产能保护稀土能源安全,还不够。

  市场经济下的能源安全已经不是拥有与否的问题,因为我们拥有的未必是我们驾驭的。更重要的是能运用资本、技术、管理驾驭资源。贵州的烂泥沟金矿、辽宁的猫岭金矿、云南的播卡金矿被国土资源部称为三大世界级的金矿。但如今三大金矿虽在国土之上,却已不属于我们:他们分别被澳大利亚的澳华黄金、加拿大的曼德罗矿业公司、加拿大的西南资源公司掌控,外资控股比例分别高达85%、79%、90%。如何驾驭能源供应链?

  首先,要驾驭这些资源首先需要强势的民族企业。因为稀土市场的近170家企业,分散生产,产业协同差,才造成其整体竞争力差。在这方面五矿集团和包钢集团已开始行动,去年11月,五矿集团联合赣州企业成立了五矿稀土(赣州)股份公司,欲建成世界最大集采选、加工、物流、应用一体化的稀土企业集团。去年12月,包钢稀土联合部分子公司及其他企业组建了内蒙古包钢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对当地稀土产品统一收购、定向销售,强化供应链完善。建立包括开采、加工、运输、储藏、配送、回收一体化的全物流体系。

  其次,亟待本土企业强化横向联合协作。在全球化供应链中,中国企业缺乏横向协作,每个企业单并作战,牺牲大量原料和土地等成本,却得利最少。日本财团经济研究专家白益民指出,中国在能源物资供应上可学习日本财团模式。日本在铁矿石、石油能物资,以财团银行做后盾,以商社做供应链组织者,集团内外企业相互参股,互派董事,互换市场信息,相互制约,规范发展的局面。协同完成对能源物资的掌控。

  再则,中国稀土行业要建立行业中介组织。中国拥有稀土资源超过石油输出国组织拥有的石油比例,但石油输出国组织可以为联合起来为油价定调,而中国没有类似的强势稀土行业组织。在对外出口贸易中,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各自谈价,反而被外资企业分兵瓦解。

  另外,需要本土稀土行业企业升级技术,推进应用。我国稀土消费85%用于冶金、机械、石化、玻璃、陶瓷等传统领域,仅13%用于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也低与19%的世界平均水平。若不能运用现代科技开发应用,中国稀土资源依然可能为人所用,我们依然不能掌握供应链的制高点,掌握产业话语权。

  三 更多的沙场

  中国能源物资供应链安全问题,不只是在铁矿石、稀土等领域,还包括石油、煤炭等领域。这些能源市场同样存在着诸多供应链问题。能源供应链,尤其全球化的能源供应链是个漫长的链条。它包括上游矿山等能源产地勘探、开采,中游的生产、贸易、运输,下游的储备、加工配送等,其中交叉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能源供应链安全建设中,中国企业不但要强化纵向供应链,还要强化横向的贸易、金融、物流等关联企业方面的协作共生,合纵连横成就中国坚实的能源供应链。

  石油供应与物流安全

  上半年,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并购捷报频传。但这些捷报多半只有上文,没有下文:并购是否获批?近日,一些收购案的下文开始出来。

  9月14日,有媒体报道,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以利比亚业务为主)已在官方网站披露,因中石油收购未获利比亚方面批准,中石油已放弃收购这家小石油公司。中石化和中海油联手13亿美元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持有的安哥拉一石油区块20%的权益。因拥有该石油区20%权益的安哥拉国有石油公司决定行使第一优先权,使之可优先按照中方出价收购该区块权益。

  而中石化以72亿美元高价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还没来得及高兴。8月25日消息,伊拉克石油部副部称,如中石化收购Addax属实,将把中石化列入黑名单,禁止参加伊拉克油田招标。伊拉克石油部认为,库尔德人在北部地区签订的生产分享协议是非法的。因Addax在伊拥有的石油资源就在库尔德人控制区……中国企业为何全力收购海外油田资源?收购海外油田资源就可化解中国石油供应危机吗?

  无疑,中国石油供应危机正在凸现: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美国能源部有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分别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更高,分别为65%和76%。巨大的燃油缺口,迫使中国企业加紧海外寻油。但中国燃油供应链问题,还不只是油源问题。中国在国际燃油物流等环节短板明显。狼式的企业同样在包操中国燃油供应链。

  其一,我国目前主要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进口(中国进口原油50%来自中东,22%来自非洲,12%来自东南亚),而90%以上依赖海运完成。但是我国石油90%以上靠外企油轮完成。而服务中国的燃油海运队中日本(以日本邮船、商船三井、川崎汽船三大公司为主)和韩国承载近70%的运量。中国海运企业仅能承担10%的运量,运力还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等近洋地区。其二,中国进口油80%走马六甲海峡等,60%的进口油走亚丁湾,而这些地方都是海盗频繁袭击的地方。这两则是外部因素。

  其三,国内能源企业与海运、贸易、金融等产业链关联企业的横向协作不足。中国虽然拥有世界级的海运企业、造船企业等,却没有抱团协同。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曾在一篇关于中国能源运输安全问题的文章中指出,2002年我国进口原油6450万吨,中国海运企业承运的近700万吨,仅占总运量的约10%。中国近90%进口油物流命脉掌握在日本等国家海运企业手中。这一年,秦晓倡导能源运输国家队,以保国家能源供应链安全。2003年,招商局集团与中远集团合资组建中国第一支LNG运输船队。

  值得称道的是,2004年底,招商局集团再次联合中石化集团、中化集团、中远集团及中海油渤海公司发起成立了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组建能源运输国家队。截止2009年8月,该公司有油轮18艘,合计载重吨约340万吨。另外,中远集团截至2008年油轮船队运力(包括10艘VLCC)约为450万载重吨。但这些运力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需求,而且油轮普遍老龄化,船型小。

  目前,中国的石油、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供应链也依然被外资操纵。日本三大海运及物流企业(日本邮船、商船三井、川崎汽船),凭借着财团主导的造船、商贸、物流、能源企业的横向协同,垄断中国能源海运线。一则高涨海运费;二则,强迫中国客货企业签订“长租船合同”,提高并收取租费,并把资金加速回笼造船。使日本海运企业得到充足资本扩张能源运输船队。三则,当油价高企,日本海运企业却有藏匿油轮,压缩运力,制造租船市场虚假紧张,迫使中国石油进口企业跟其签订更高的租船费。

  这种玩法和铁矿石一样,日本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能源运输队。凭借这种狼式围猎,2006年日本海上货运企业净赚服务费高达6575亿日元,成为日本服务贸易的最大创收户。当中国企业开始觉醒,投资建设能源运力时,日本企业又捷足先登。看重中国油运市场潜力,川崎重工旗下的川崎造船公司,早在1999年就和中远集团各投资50%,在南昌成立中远川崎。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油轮制造企业。2007年,川崎造船增资300亿日元,再次与中远合作在大连建设造船基地。

  其四,我国能源供应企业自身的供应链不完善,链条复杂,造成我国普通油价高于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有媒体统计在中国,炼厂、批发及运输环节利润可能占到裸油价的41%,远远高于美国、欧洲。

  其五,中国能源物流通道建设不足,海运、铁路、管道等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关节尚未充分打通。而且我国过分依赖海运通道,在石油的铁路运输、管道运输方面目前发展不足。

  在液化天然气领域也如此。2005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3%,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1100亿立方米,而国内提供的只有900亿立方米。到2015年,我国液化天然气缺口将达800亿立方米。而日本在液化天然气方面没有中国的紧张,因为在全球几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都有日本控股、参股、合作的企业。而且日本投资覆盖开采、生产、运输等供应链的各环节。

  中国油气能源供应链如何建设,除了积极想日本财团这个奶爸学习外,一则中国能源企业要积极完善产业链,建立覆盖上游开采、生产到中游销售、运输,及下游仓储、配送等各环节的供应链。这一点,目前国内;二则,要强化能源产业关联企业的横向协作,强化银行、商贸、物流、生产企业间的横向协作,组建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方阵,以交叉持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强化关联企业的协作共生;三则,需要强化管道、港口、铁路、油库等油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更多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1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