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航评论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中国因素的持续贡献

2009-11-17   作者:常德传

  众所周知,去年以来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际航运业遭受重创。我们如何应势知变?中国因素在应对危机中做出了哪些贡献?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


  一年前,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国际航运业陷入困境。回首一年来与金融危机博弈的艰苦历程,我想大家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中国经济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


  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环境下,中国经济能够遏制下滑,企稳回升,首先得益于坚定信心。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强大中国国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上升至世界第3位,对外贸易额跃居世界第2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1位。另外,中国还拥有13亿人口形成的巨大市场。这都为应对危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是中国政府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结果。中国政府的正确决策,使中国经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今年前三个季度增速逐季加快,GDP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前三个季度总体增长7.7%,世界银行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长将达到8.4%,在金融危机中成为全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为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新审视。中国因素像巨大磁场吸引着世界,世界因中国因素而更加亮丽。


  二、中国因素是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际港航业振兴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外贸海运需求始终保持以年均12.3%的高速增长,远远高于世界海运量年均3.6%的增长速度。中国因素成为世界海运需求的主导力量,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和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去年中国港口完成吞吐量70亿吨,完成集装箱1.3亿TEU,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位。“世界港口看亚洲,亚洲港口看中国” 已成为世界港航业的共识。


  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因素更是对国际港航业的复苏起到了强劲的拉动作用。 随着中国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对建筑、交通、能源等板块产生了强大的拉动力,前三季度中国原油进口增长8.2%,煤炭进口增长167%,大豆进口增长12.8%。 特别是铁矿石进口高达4.69亿吨,同比增长36%,高于2008年全年4.44亿吨的进口总量,不仅拉动了矿山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拉动了海运业的发展。中国成为国际海运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干散货运输市场高景气程度的主要推动者。


  中国因素不仅拉动了国际干散货运输的增长,而且也有力地支撑了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欧洲、亚洲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均出现15%~20%的下跌,而中国港口仅下跌了7.8%。尽管这其中有中国政府拉动内需政策带动了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外贸进出口的回升拉动了外贸货物运输的增长。随着我们国家、山东省、青岛市经济的回暖,青岛港生产今年继续保持逆势上扬,前三个季度完成吞吐量2.37亿吨,同比增长5%,完成集装箱768万TEU,同比增长2%。


  预期四季度,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继续拉动铁矿石、原油、煤炭、集装箱等货运量的增长。因此,许多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因素中的联盟将对战胜危机持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青岛港对战胜危机中国因素的贡献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是具有117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港口。近20多年来,我们以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全力加快建设发展,为中国因素的做大做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引领了中国港口乃至世界港口的发展方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把握国际航运业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确立了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煤炭、粮食五大核心业务的发展方向和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建设方向,建成了可停靠15000TEU船舶的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和铁矿石码头、10万吨级的煤炭码头等一批世界级的大码头,目前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这两大方向已成为世界主要港口的建设发展方向。


  二是青岛港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青岛港吞吐量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8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亿多吨,居世界第七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02万TEU,居世界第十位;完成铁矿石吞吐量9355万吨,进口矿石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位;完成石油吞吐量5522万吨,进口原油吞吐量居中国港口第一位。中国大陆每5吨进口铁矿石和进口原油中就有一吨是从青岛港上岸的。外贸吞吐量多年保持全国第二位。我们温家宝总理视察青岛港时指出:要看全国的煤电油运情况,到青岛港来看就行,青岛港就是晴雨表。


  三是青岛港创造了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多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方式,向科技、管理、技改、信息化、大练兵要能力,开启生产效率“秒时代”,集装箱、铁矿石等装卸效率世界第一,用1亿多吨的能力干出了3亿多吨的业绩,创造了1>3的新哥德巴赫猜想。长年实施“蓝天、绿地、碧水”三大工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港口吞吐量增长了3倍,能源单耗下降29.7%,年均降低4.1%。被中国政府评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被世界环境中心评为“节能环保最佳企业”。打造了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管理精细型、亲情和谐型的港口。


  四是青岛港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土。多年来,青岛港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知名码头公司、航运公司等成立了20余家合资企业,其中有9家世界500强在青岛港安家落户。即使在金融危机资金紧缺的形势下,青岛港、中远、迪拜环球、马士基、香港泛亚国际航运有限公司“三国五方”,今年仍共同投资14亿美元开发建设青岛港集装箱码头。

五是青岛港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当前,山东省按照中央要求正在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市正在以港口为依托,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这都为青岛港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将与国内外大矿山、大炼厂合资合作,在董家口新港区建设包括4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3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15万吨级的煤炭码头等一批大码头,力争到2015年再造一个3亿吨的青岛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做出青岛港更大的贡献。


  四、应对危机中国因素的新变化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政策的着力点不仅在于克服短期困难,更着眼于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就我们所知中国因素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因素将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变化。


  二是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物流等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中都蕴藏着无数的商机。特别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强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


  三是区域化发展将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继续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的深入实施,上海浦东新区的不断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今年国务院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都将为港航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特别是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新时期开发开放的战略重点,明年将投资4689亿元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有关部门表示,近期还将推出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开发开放。这都将为我们创造大量的发展机会。


   四是港航业发展环境日益开放。目前,中国大陆已设立了洋山港、天津东疆、青岛前湾等12个保税港区。保税政策与港口功能的有效衔接,为开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必将有力地推动世界港航业的发展。


  五是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尽管当前我们遇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未来仍然充满了信心。到2020年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以上所有这些新变化,都将对国际港航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因素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继续在全球航运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应势知变,应势而变,在应变中不断求得新的发展。


  我们在看到中国因素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阵阵贸易保护主义的“寒流”,不仅伤害了中国航运业,而且伤害了全球航运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携手共渡难关,共克时艰。

更多相关新闻
2009-12-16og
同意楼上的观点,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不能仅仅看一个经济数据就认为中国因素是世界推动力。
2009-12-16fgg
中国是航运大国,但任不是航运强国!
2009-12-16fdg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2009-12-16coc
中国因素,的却,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海运上更是如此。期待明年中国航运市场及早恢复。
2009-12-16ff
今年的中国必定成为世界的焦点,明年亚洲的航运也会成为世界的焦点!
1页 总计5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1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
专家简历
专家简历

常德传

  青岛港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 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