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期刊展示
《物流与供应链》
过往期刊:

《物流与供应链》简介

 《物流与供应链》杂志是由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成都、大连、宁波国内物流核心城市的物流协会共同主办的供应链领域的核心期刊。目前杂志发行量超过2万份,其中广东地区发行量约占70%,是华南地区最具权威的行业杂志。

主办机构:
上海市物流协会
天津市交通运输协会
广州物流协会
武汉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成都市物流协会
大连市物流协会
宁波市物流协会
出 版 人:张 强
社 长:寸 平
总 编:王 伟
特约主编:张远昌
编 辑:王珍贞
美术总监:王珏婷
美术编辑:筱 灵
记 者:楠 方 迦 南 章海涛
汪媛媛 文清
特约记者:高海勇 周 颖 王鸿良 严文萃
法律顾问:李银祥
联系方式
编辑部:
电话:020-62983206 62983209
传真:020-6298320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248号金山大厦北塔三楼301室
邮编:510630
邮箱:lscbjb@126.com

外资抢占高端快递三步曲

 一方面,外资快递巨头逐步完成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做大深耕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低端的国内快递利润大幅缩水,知名企业纷纷转型。外资与本土企业在电子商务配送领域短兵相接?

        1984年4月,FedEx首先登陆中国,开始与代办商在中国开展速递业务。随后,各国速递巨头纷至沓来,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敦豪(DHL)、天地(TNT)都与中国最大的货运代理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公司(中外运)成立合资企业。1994年,美国联邦快递(FedEx)成为首家拥有中国直航权的美国速递公司。1999年10月,FedEx与天津大田集团合资成立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

  一份题为《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的报告指出,20002年开始,外资物流企业在我国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这份课题由商务部2006年下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社科院财贸所、北京物资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邮物流公司等单位的20位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完成。课题形成的报告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研究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第一个综合性报告。

  为有序开放物流市场,中国政府自2002年开始先期在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深圳等8个省市开展外商投资物流业的试点工作,于是,众多跨国物流巨头纷纷以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合资公司等形式进入我国市场。这份报告表明,在2006年底时,FedEx已经在我国的服务网络已覆盖了220多个城市,并计划在未来4至5年内再新增100多个城市;UPS也在深圳、青岛、厦门、东莞、杭州、天津、石家庄和成都等20个城市设立了代表处;TNT的服务也已覆盖了我国的200多个城市,网点超过2000个,并计划在未来3-5年内对华增加2.5亿欧元的投资,用于增加物流设施和培训员工,使我国成为其欧洲之外的最大市场;DHL已经在我国建立了最大的快递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18个主要城市,并在全国开设了50家分公司,2004年5月DHL还启动了位于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海空运物流中心,建筑面积达到1.15万平方米,使外高桥最大的物流设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国际快递市场,逐渐被DHL、TNT、UPS和FedEx四大国际快递巨头占据,他们的每年业务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个别速度甚至达到40%左右,而相反,中国邮政快递 (EMS)的市场份额则以每年4%的速度递减。

  报告称,至2006年底,DHL、 TNT、FedEx、UPS等跨国物流公司在我国国际快递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80%。无论是哪一种评价垄断的标准,这都足以令业界警惕。

  布局

  2005年底,中国物流业对外资全面放开以后,外资快递企业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

  2008年2月26日,快递巨头UPS国际总裁丹尼尔.J.布鲁托向外界透露,UPS计划于2008年5月在中国新增10家分公司,主要分布于二三线城市。此外,UPS还计划将新购的波音747-400货机投放于中国市场,预计将会使其在中国的运力提升30%。

  据来自UPS的消息,UPS的5月计划已经锁定了包括惠州、珠海、嘉兴、泉州、南通、威海在内的10个内陆与沿海城市。如果将这10家分公司算在内的话,UPS在中国的分公司数量将增加至33个。

  在UPS之前,TNT、FedEx等巨头已经迫不及待地通过收购原来的合作伙伴来加快布局中国的步伐。

  2007年3月14日, TNT高调宣布,其对中国最大的民营公路运输企业——华宇物流集团的收购已正式完成。TNT全球CEO彼得•巴克(Peter Bakker)表示:“这项收购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庞大的陆运网络,从而帮助我们在中国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递送网络。同时,它也帮助我们把中国同亚洲陆运网络连为一体。” 据了解,华宇物流成立于1995年。被收购前,它在中国拥有56家分公司、12000名员工、1100个营运网点和3000台车辆,网络覆盖中国主要的大中城市。

  而来自荷兰的快递巨头TNT目前在华拥有26家直营机构和近3000名员工,服务范围覆盖中国500个城市。这次收购事件,无疑是让TNT的国内公路快运业务有了更坚持的基础。

  另一位外资巨头FedEx斥资4亿美元对大田的收购案曾是2006年快递行业最大的新闻。2007年3月1日,FedEx完成了对大田集团所持有的大田——联邦快递公司50%的股权,以及大田集团国内快递业务资产的收购。根据FedEx提供的资料显示,此次收购完成后,FedEx的国内网点瞬间形成规模,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220多个城市,其拥有的分公司数量也超过100个。而此举也标志着FedEx已经在中国成为了完全独资的、拥有完整国内外快递服务网络的外资快递法人。

  对于此次收购,时任中国货代协会副会长的李力谋认为:“FedEx更多的用意是在国内业务”。

  随着沿海开放城市市场布局的完成,外资国际快递企业开始逐步进入到内陆市场,业务范围也逐渐转型到国内快递领域。

  暗战

  不出所料,FedEx在完成对大田的收购后,高调进入国内快递市场。2007年5月28日,FedEx宣布在中国推出次日送达国内快递服务。

  同年7月6日,FedEx自信地表示,对于“次早达”和“次日达”服务,如果货物晚到1分钟,联邦快递将退还全部运费。此外,联邦快递将为所有客户提供货物保价,一旦货物丢失,将全额赔偿。显然,此次联邦快递推出“次早达”等限时服务,瞄准的就是以时效性和可靠性挑战低价格。

  与服务质量相一致上,在价格上联邦快递定位高端。据了解,FedEx服务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快递企业,如“次早达”服务上海到北京2公斤起价135元,“次日达”为90元。而民营快递顺风和天天快的收费分别为每公斤20元和15元;邮政EMS每公斤26元。

  事实上,不仅仅联邦快递觊觎中国国内快递市场,其他三个外资巨头也对这个市场垂涎已久。

  在联邦快递推出“次早达”和“次日达”服务之前,TNT早有试水,但因成本问题,已退出国内快递业务。DHL、UPS也较早开通国内快递业务,也由于货量有限导致高成本,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但他们在中国的布局从来也未曾停止。

  2004年初,DHL率先进军中国国内快递市场,推出了两项国内快递业务,分别是“2千克~30千克24小时包裹递送”和“30千克~1000千克48小时递送”。当时,DHL在中国运营快递业务的公司——中外运敦豪航空快运有限公司大区旗下的各地分公司,还单独设置了国内快递部门和专门从事国内快递业务的工作人员。

  但是两年后,DHL却撤销了各地很多从事国内快递的部门,国内快递业务专门的工作人员也合并进了国际快递部门。

  上海市邮政局速递国际局的金晓迅副局长分析,虽然国内快递市场已经全面开放,但目前来说,国际快递巨头介入国内快递业务,更多的还是试探性的举措。不论在价格还是在网络上,国际快递巨头相比于国内民营快递和中国邮政都还不具备优势。

  但是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短期内成本高昂的外资快递不可能对民营快递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但低端的国内快递市场已经由暴利时期进入了微利时期,民营快递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进入中高端市场,递送高货值产品甚至提供仓储等服务,已成了一些进入二次创业的民营快递企业的突破点。因此,很多大型民营快递公司开始酝酿转型。据了解,目前,申通、宅急送、圆通等已经在国内小有名气的民营快递企业,都在向物流领域以及电子商务领域延伸,比如申通和圆通就是中国最大的C-C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的指定运送商,宅急送则是PPG最大的物流服务商。

  一边是外资巨头的逐步深入,另一边是民营快递的转型突围,一入一转中,曾经是“中国物流市场两重网络关系,内外资物流企业在各自领域参与竞争”的格局已悄然改变,内外资快递企业在中高端快递配送领域短兵相接。

  广东东明物流有限公司是最近两年在电子商务配送领域异军突起的快递企业,其营运总监刘博军就跟记者提到,服装直销企业PPG的物流服务商既有外资巨头FedEx,也有民营快递企业宅急送和国企EMS。而PPG的跟进着——VANCL在物流服务商招标中,FedEx甚至试图以比国内企业更低的报价争取客户。

期刊合作说明

国际海运网是中国国内领先的海运物流信息资讯平台,网站包含了船、货、商、港、博五大频道。网站日点击率150万次,网站企业用户数量20万;网站用户群体覆盖了国际贸易、货代、船代、船东及相关行业。

为了更好的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国际海运网欢迎航贸行业相关的期刊杂志或者电子期刊与我们建立合作关系,我们相信通过双方合作一定可以实现“1+1›2”的效果。

期刊合作联系方式
  • 联系人:刘宇政
  • 联系电话:0411-82817405
  • E-mail-MSN:liuyz@shipping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