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一对话 » 详细页面

本期话题:软交会聚焦(上)

收藏 关闭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刘积仁

软交会聚焦(上)

  记者:作为东软集团的总裁,我听说您的员工张口闭口都称呼您为“刘老师”,那么您认为学者和商人之间的距离是怎样的?

  刘总: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跨越,一种是从知识到知识的人生,另一种是从知识到市场的人生,后者可能更加直观地检验着一个人的成功,这种直观有时候就是一种残酷,在商场上成败论英雄。我的转折点其实就是从对学术价值的追求变成了对企业价值的追求,做科研和做企业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最相同的是运用知识的挑战,搞科研需要先立项,然后做课题,出成果;做企业是先找一个市场的空间,然后通过产品去实施这个市场战略。

  记者:东软集团目前已经是国内最优秀的 IT企业之一,东软的成功也是您的成功,那么您认为企业成功的因素在于什么呢?

  刘总:成功来自每个细节的进步。比如说沟通,客户是企业的上帝,跟客户的沟通与联系就非常重要。我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和客户见面上,剩下的三分之二时间,则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思考问题上。在我们东软内部,我尤其强调团队沟通能力的提高,良好的沟通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我们东软的客户价值链是:应用软件创造客户价值。东软的员工价值链是:以人为本,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而对于你们年轻人来说,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理想,并且要明白,这个理想是通过许多小的成功来完成的,是通过许多细节的进步来达到的。

  记者:在中国所有的软件企业中,东软是特别的,同时也是典型的――不仅因为它过去的经历,也因为它对将来的梦想。您能概括一下东软这些年成功的历程吗?

  刘总:东软这些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公司成立后求生存、打开局面的阶段,企业主要侧重培养市场开拓和建立品牌的能力;以1996年上市为标志,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运营体系的阶段,主要侧重培养组织构造和战略执行方面的能力;自2000年起,整个经营大环境发生变化,公司调整战略,进入加大国际化进程的阶段。用一句话来概括东软10年的国际化进程,即:起源于历史的渊源和机遇,发展于集成业务中与世界巨人的OEM合作,加速于“做大后需要做更大”所带来的种种无奈。东软的成功在于通过与中国高速发展的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牢牢地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东软是一家演绎软件技术的公司,没有把软件当成产品来销售,而是当成了一种工具,通过与其他行业结合表现软件的价值。与微软、甲骨文、用友和金山等国内外软件企业选择的道路不同,东软靠为客户提供软件服务,来赚取附加在其他工业产品上的价值。在经营模式上,过去人们对软件的理解更多是产品公司,但事实上发展软件服务业,对中国企业来讲机会更大,而印度的发展已经为中国企业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东软不惜牺牲利润获得市场,从而通过服务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在软件行业,中国需求最大的就是软件与工业的结合,软件正成为基本的平台,将来会像电、水一样,成为每个人都要依赖的东西。东软正是选择了这种持续发展不断形成推动力的发展方式。

  记者:有观点认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随着东北经济大开发向纵深发展,东北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级,成为东北亚经济的中心。您认为在向此目标过渡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因素?

  刘总:东北经济的振兴应充分考虑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东北过去工业基础不错,现在约束东北经济的有两个因素:一是企业运行的体制,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没有结合国际大环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特别是对日、韩。在东北开发的问题上,大家都注意到环境、政策、投资、观念等问题,但忽略了在这个地方人力资源与国际环境的互动。在大连这个港口城市,GDP的一半来自外资,这个城市融入了国际的整个链条里面,才有了发展的机会。东北开发同时应注意与国际合作相关的人力资源。东北一方面有很多很好的教育设施,另一方面也有来自日韩的人力资源的需求。所以东北振兴不仅要实现企业改革,更需要教育改革。

  记者:我们国际海运网即将推出一个全新的栏目叫做航贸 HR,我们的宗旨是打造一个真正非商业性的人力资源平台,那么您认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目前东软有8000多名员工,您还缺人吗?

  刘总:你们的构想不错,应该说只要是人才,都是企业所需要的。因为人才本身就是指能够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我个人比较青睐的员工是,第一,对困难十分有兴趣的人。第二,对自己埋怨比较多的人。还有就是他特别能在一个团队里工作的人。性格决定命运。我们东软肯定是缺人的,东软正在以每年30%~40%的速度招人。在招聘和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培养一支能够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队伍。我们现在8000人,06年这批大学生毕业我们就要了2000人,预计到9月份,我们东软的员工人数就会突破一万人。为了突破企业发展所遭遇的人才瓶颈,最近五年,东软与东北大学密切合作,还先后在大连、南海和成都投资建立3所信息技术学院,为自己的企业和合作伙伴培养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人才培训的基地。目前,东软已经进入了包括金融、电力、社保、电信、教育等几乎所有的行业,并且已经取得很高的市场份额。根据东软提供的数据,东软占到中国社保信息系统50%的份额,占到中国联通信息系统30%、中国烟草信息系统30%、中国电力系统10%的份额,已经是业内一家非常领先的公司。为了服务好这些客户,东软在全国进行了布局。目前已经在全国40多个城市建设了分支机构,为未来的高速发展储备好了力量。论知名度,东北大学远比不上北大、清华等名校,但东北大学却诞生了一家全国最大的软件企业。如今,东软的3所信息技术学院,在校生人数达到2万多人,当其他软件企业在为找不到人才担忧的时候,东软却靠这种自己培养人才的体系,获得了充足的人才保障。

  记者:软交会到今年已经办了四届,作为中国著名的软件制造商之一,您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思考?

  刘总:我觉得东软的发展,我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东软是世界的,要拿创新来创造孤独,我们有的时候把自己创得全世界一个人,看得你怪怪得,你创得大家根本不理解,你这个东西没有变动的价值,这是我们过去发生的,因为做的少了,大家都不做,当然是创新了,还有一个是做了一个别人做了多数次了,只是你的眼光太窄,你以为别人长信了,现在我回顾我讲的三个节但从工程师到艺术家,你看IBM讲的他们什么地方创新,他们都是生产,什么跨国际的资源,全球的资源的统一啊,按期的交付啊,这是今天这个时代的特征,如果我们看到电脑的产业在过去的多少年历有没有创新,有创新,但是大多数的电脑里面多少是它自己来做的,所以我不清楚认识这个时代的话,不认识这个变化,就像我们现在还讲铁路产业还在创新,今天这个东西是大规模的普及的,我认为我们的创新第一个创新的基础是规模化的产业,你没有规模化的产业,你谈那个创新你就是弱一点,不是不可能,这是第一,第二个优势就是你的创新应该融入到国际里,比如东软的创新,我今天举一个例子,东软知道做软件产品是最赚钱的,但是我没有机会成为微软。我不是不想做,我做不成我想它没有用。你知道一个按人想那个做不成的事不是梦想吗?但是很多人就做这个梦没有实现把自己的资源都拿啊掉了,不合算了。我本来想上大学我天天想,你一辈子有什么用,像范进中举似的。我认为这个目标应该是一个可实现的。我认为你要跳出创新那个跨矿,你自己的思维的创新是最大的创新,比如说我说虽然没有说软件产品就不能不放在塑料的戒指上吗,我放在一个硬件的平台上我就是做软件了,硬件我也不做,比如我们做CIT,我们把硬件软件一起来卖,我赚的附加价值是软件吗,我们防火墙是这样的,也是20多种产品,卖产品也是一个系列好多种,我们一年也是几千套,那一个软件,卖得,如下看软件也是上百万,几十万了。一个拷贝。我们找到了我们做软件的一条路。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0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
嘉宾简介

8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87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专业博士|现任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嘉宾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