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美联储如约二次降息 特朗普为何还不满意

   2019-09-23   来源:新京报   

   缺乏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不仅可能无用,甚至可能引发新问题。把所有压力都推到央行身上,是一种十分危险而不智的行为。

 
  自9月13日欧洲中央银行(欧央行)在一片争议声中将存款利率从-0.4%削减到-0.5%以后,市场都在等待美联储的行动。而今,靴子终于落地,当地时间9月18日,美联储启动了年内第二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1.75%-2.00%。
 
  美联储降息更多是象征性回应
 
  众所周知,降息是美联储为应对经济放缓而采取的行动。但综合考虑此次降息幅度不大、美联储相关声明对贸易战的担忧,以及降息并非全票通过等几项因素,不难推断出,此次降息并不是完全针对美国国内的经济下行风险,而更多指向其他外部风险,如贸易战、欧洲以及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增长减速。
 
  实际上,迄今为止,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到底有多大?相关数据传达出的诸般信号并不清晰。
 
  一方面,美国就业市场强劲,消费者支出旺盛,美联储预测美国经济将在今年增长2.2%,比6月份的预测值更加乐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数据也表明,在2019年第二季度整个OECD地区经济增长率普遍下滑的背景下,相比英国、德国,美国的下滑速度较为轻微,而且属于G7国家中年化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另一方面,美国出口和企业投资数据不佳,尤其是制造业出现了三年以来的首次萎缩。8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下滑了2.1%,至49.1,这是2016年8月以来该指标首次低于50,也是2016年1月以来的最低值。
 
  不一致的经济信号导致了美联储投票成员意见的不一致,此次降息更多像是一种对外部呼声的姿态性、象征性回应。
 
  央行独立性成社会关注热点
 
  耐人寻味的是,美联储降息消息宣布后仅仅25分钟,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在推特上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大加抨击,声称其“没有勇气,没有理性,没有远见,是一个糟糕的沟通者”。
 
  有好事者曾经统计过,自美联储上次会议(7月31日)至今,特朗普在推特上对美联储进行批评并呼吁更大幅度降息的次数已经高达43次。显然,总统对美联储这次降息的幅度远远称不上满意。
 
  特朗普射向美联储的炮火如此猛烈,某种程度上甚至喧宾夺主,分散了人们对真实经济状况的讨论。好处在于,其使得中央银行独立性这个原本只在小圈子内被关注的问题,在更大范围内被讨论,这可能是比一两次利率调整更为深刻的议题。
 
  以往,央行独立性,至少在学术上似乎不容置疑,把利率决定权交给技术官僚而非政治家,使货币政策不受政治因素影响,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白宫官员也尽量避免直接评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定。
 
  然而,特朗普对美联储独立性观念的完全无视让人们大跌眼镜。其实他“吾道不孤”。自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开始对央行货币政策进行公开评论。除特朗普之外,近期最引人注意的是德国政治家及媒体对欧央行持续推进负利率政策的强烈反对,甚至指责欧央行正在吸干储蓄,破坏整个金融体系。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的难度似乎越来越大了。
 
  正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崩塌的关键时刻,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央银行通过大幅降低利率、实行量化宽松等措施,引导经济走出泥沼,因而被视为功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然而,一旦经济复苏幅度乏力,甚至处于下行悬崖的边缘,中央银行自然也成为“替罪羊”的首选。此时,所谓独立性、不干预,自然被轻易抛之脑后了。
 
  话说回来,这世界上真的存在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完全不受政治因素影响的中央银行吗?
 
  答案恐怕并非如此。独立决策的中央银行也难免会犯错。我们不能简单地纠结中央银行是否独立的问题,而必须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即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缺乏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不仅可能无用,甚至可能引发新问题。把所有压力都推到央行身上,是一种十分危险而不智的行为。
 
  “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2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