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开港一年吞吐量破10万标箱 下沙港何以“扶摇直上”?

   2024-08-19   来源:中国水运报   

   8月12日的下沙港,一派热火朝天的作业景象。岸边,桥吊不断抓取集装箱,对讲机中传来此起彼伏的调度口令;堆场里,集卡来回穿梭,将集装箱运往指定区域。截至7月30日,开港一周年的杭州下沙港累计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

 
  开港一年,就实现超10万标箱的吞吐量,有多快?数据显示,杭州上一个规模最大的内河港口——东州港,从2012年开港到2021年达到10万标箱的吞吐量,耗时9年。下沙港为何能“扶摇直上”?
 
  织密航线助力企业“加速跑”
 
  近一年来,不难发现杭州地区内河航道水面上的船不仅变多了,也变得更大了,运的货物更多了,也更快了。
 
  据悉,在今年7月18日运河二通道、八堡船闸通航一周年之际,累计实现过闸船舶28000多艘次,过闸量超过2300万吨。7月19日起,八堡船闸实行了24小时运行,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2个多月。老运河的货运功能正加快向二通道转移,杭州内河水运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水路通,则港口兴。八堡船闸的运营让下沙港集装箱吞吐量迅速突破10万标箱。当然,快速增长的集装箱订单量,离不开企业的迫切运输需求。这些集装箱,带着来自钱塘、临平、萧山、海宁、柯桥等地的企业货物,沿着二通道一路北上,汇入江海,去往海外客户的手中。
 
  “现在选择从下沙港出运的外贸企业已超600家,其中运往宁波的集装箱货物单箱运输成本较之前可降低约23%。”杭州港务集团副总经理兼下沙港董事长王勤说,开港一年来,下沙港已开辟了“下沙—乍浦—宁波”“下沙—太仓—济宁”“下沙—太仓—重庆”“下沙—乍浦—温州”等8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其中,在“下沙—乍浦—宁波”外贸专线上,投入了4条64标箱运力的集装箱船舶,目前已实现“天天班”且日均航次频率不少于8班,在宁波港上船率可达99.5%以上,极大地满足了客户运输需求。下一步还将迎来嘉兴制造的全国首艘氢能64标箱集装箱船舶投入此条专线使用。
 
  此外,下沙港还联合杭州综合保税区创新综保区开创下沙港“区港联动”陆水联运新模式,首次在钱塘区试点推广,提高了企业通关的便利性,切实保障了运输时效。目前杭州港务集团已为83家企业成功申请了1.8万标箱的物流补助,从加强航线开发、运力提升、服务保障,提高联运效能等方面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推进“港口+市场”产业联动
 
  随着下沙港开港试运营,杭州港务集团系统海河联运业务已基本实现对杭州区域的全覆盖,通过下沙港海河联运服务的企业既有年总出口量在3000标箱以上的重点出口企业,也有年总出口量在200标箱左右的中小型企业。在短短一年内,下沙港已实现和钱塘、临平、萧山等地区一些外贸头部企业如顾家家居、格力电器、武德家具等的合作。
 
  “‘家门口’有码头只是说货能上船,但想要上更多的货,还是得看吞吐量。”顾家家居外贸物流管理部负责人吉彦鹏告诉记者:“吞吐量越大,我们就越有机会尽早调到空箱提前装箱,一进一出的时间差,可以帮我们省去不少仓储成本。”
 
  他举了个例子:“我们有些外贸订单中,光一款沙发的订单量,就可能达到1000个高柜集装箱的量。如果能提前装满1个高柜集装箱,我就能省出120多平方米的仓储空间,用于存放更多货。”
 
  据了解,接下来,杭州港务集团正根据相关政策有序配合推进二通道沿线产业规划,进一步推进“港口+市场”产业联动。结合属地市场实际,加强研究汽车、建材等产业相关港口配套服务。
 
  今年,杭州市二手车出口业务预计将达2万台以上,经调研测算,整车出口通过下沙港海河联运较公路直拖可降低物流成本约200元/车。
 
  “智慧领航”激发物流新动能
 
  “下沙港引入了浙江省海港集团先进的生产业务管理系统,目前已实现与浙江省海港集团业务系统及‘浙闸通’系统的数据共享,开展了‘港—闸—船’协同信息服务系统的课题研究和应用,已初步实现行业管理部门、港口、船闸、船户‘四方协同’,经试运行,有效缩短了船舶待闸时间。”王勤告诉记者。
 
  同时,下沙港实践推广“5G+智慧码头”多场景应用,目前已实现“1+3+9”的模式——“1”即一个智慧港口云计算平台,“3”即生产业务管理系统、智慧数据中心和堆场自动化港机远控系统三大智慧系统,“9”即九大功能子系统。
 
  在低碳化港口建设方面,杭州港务集团与吉利汽车集团开展合作研究,旨在推动新能源无人集卡车与新能源重卡在下沙港的广泛应用,并有望在今年投入使用。同时,港区正在谋划光电储能项目,力争实现碳排放“负增长”。
 
  下沙港的一周年,是杭州内河航运发展的一个缩影。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从智慧港口的建设到低碳化港口的探索,对下沙港来说,10万标箱只是向深海进阶的第一步,未来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的进一步增长将大幅促进城市交通碳排放量的降低,这些均将成为城市高质量节能减排最强劲的“助推器”之一。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1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