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来一次外贸普查如何

   2008-03-05   来源:   

  2006年以来,根据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务院有关部委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和取消2800多项商品的出口退税,其明确目的就是“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并表明我国政府控制外贸顺差的方式首次从“扩进口”,延伸到“压出口”。而且,2007年夏天,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速度加剧,造成全球范围内原材料等大宗产品价格高涨,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这一背景下,出口企业不仅要面临合同上的汇率风险,利润也在不断下降。

  为了分析研究2008年的出口形势,商务部最近组织了一次专题调研,从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提高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方面,对企业出口经营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据报道,负责这次调研的官员称,从目前情况看,2008年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外贸7年来最困难的一年。参与这次调研的部分企业也表示,各种不利因素叠加,企业很难承受。为此,政府再次将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作为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尽管外部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势头也开始加快,但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依然“亢奋”:2007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货物出口大于进口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中国出口1096.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7%,顺差达194.8亿美元。这样的数据难免引发人们的困惑。事实上,这些年来,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和机构曾经质疑过中国贸易顺差的大幅增长。前几年讲得比较多的原因是,企业采取对所生产或者经营的商品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由此产生虚假的贸易。近年来,相当部分的外贸顺差,实际上是“热钱”和外商企业基于人民币升值的考虑保留在中国的利润。也就是说,以贸易形式进入中国的“热钱”,“做大”了中国的出口及贸易顺差。在我国政府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制措施之后,通过进出口的定价转移、虚开发票、预付出口价款等方式,境外“热钱”继续流入中国。

  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情况要清楚,数据要准确。尤其基于开放经济的复杂态势,就更加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对于像外贸这样广泛存在的经济活动,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普查,就像今年正在开展的农业普查,以及对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普查那样。仅仅靠一些调研或抽样调查,难以得到全面的、准确的、足以支持正确决策的数据和信息。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重要性已经被充分认识。然而,以信息准确性、及时性为核心的信息质量,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不利于科学分析、预测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没有各种普查和年度统计提供各种准确、及时的信息,就很难想象能够对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作出科学分析和预测。其次,难以提供各项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数据支持。在当今时代,统计数据已经成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备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情况是不尽如人意的,使有关研究工作的深度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再次,对各种经济主体的科学决策产生不利影响。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决策的体制,上到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当局,下到每一个企业和家庭,都要对与自己有关的经济活动、投资活动和消费活动作出各种决策。决策的科学性,除了和自身已有的经验、知识有关,就和掌握最新的信息数量和质量有关。在现代社会,供市场主体决策参考的信息,大多是公共信息资源,透明、公开和廉价是基本的要求。而且,信息技术的发达和普及,已经提供了实现上述要求的基础性条件。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信息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质量决定着决策的质量,甚至决策的成败。当下的许多决策案例可以支持这一结论。我们现在对外贸出口形势,以及不断增长的巨额贸易顺差,总有点儿说不太清楚,也在一定程度上和信息质量不够高有关。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1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