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中国使贸易伙伴非工业化了吗

   2011-05-27   来源:商业周刊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界最大的变化当属中国对外经贸崛起,从海内外政界、经济界、学术界、舆论界机构与个人,到国际组织,称中国为全球化最大赢家者不乏其人,这一评价在中国出口的极速扩张上体现得特别显著。在入世前的1991至2001年间,中国出口额从719.10亿美元上升至2660.98亿美元,增长270%,年均增幅14%;2002年入世当年,中国出口便猛增22.4%;2001至2010年间,中国出口从2660.98亿美元上升至15777.89亿美元,增长493%,年均增长21.9%。2000至2008年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12%,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4.4%,是世界出口平均增幅的两倍多。

   毋庸讳言,近年来抨击中国贸易顺差过大、储备过高副作用的声浪上升,外经贸部门工作重心已经从“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转向“减顺差”,更有一些人非议中国出口增长源于“血汗工厂”、“环境倾销”和“财政倾销”,声称中国模式的精义便是所谓“低人权优势”;但不容否认的是,更大规模的出口,更高的出口增速,意味着出口部门为中国国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意味着中国产业赢得了更大规模效益和更多高成长机遇,因此有更大概率铸造非价格竞争优势,超越曾经不得不高度依赖的价格竞争策略和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之类“优势”。事实上,与中国出口扩张同步的是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超过初级产品出口的趋势在入世之后进一步提速。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入世前的2000年,中国出口中初级产品占10.2%,工业制品占89.8%;2010年,中国出口中初级产品占比下降到5.2%,工业制品占比提高到94.8%。2000至2010年,中国出口额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比从33.1%提高到49.5%,占比提高16.4个百分点,而工业制品总体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根据历年《海关统计》计算)。

  而且,对外贸易规模高增长本身就能够带来额外的利益。对外贸易绝对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其他各国和地区,其结果是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排名不断提升。1950年,中国出口总值排名全球第27位,1980年为全球第26位,1990年列第15位,入世前夕的2001年排名第6位,2004至2006年位居世界第三,2007年上升至第2位,2009年以来已经稳居世界第一。贸易规模大幅度扩张,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排名不断提升,将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为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循序渐进赢得更大谈判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赢得更大谈判能力,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有能力超越此前被动的“与国际惯例接轨”,推动确立更加公平合理、更符合我们期望的贸易规则,进而加快改善中国在国际经贸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称中国仅仅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此说并不完全错误,但多少失之偏颇,因为虽说“大”不等于“强”,但可持续的“强”只能以“大”为基础。

  如果说,对中国出口高增长的非议相当多地来自国内;那么,关于中国外经贸增长对贸易伙伴的负面影响,大部分非议之声来自海外。某些舆论指责来自中国的竞争挤垮了进口国本土产业,使进口国产业结构趋向“非工业化”。这类指责以前仅仅来自发达国家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已经扩散到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及先进制造业部门。巴西影响力强大的圣保罗工业联合会今年发布研究报告,声称去年消费品进口增加导致巴西国内少创造了4.6万个就业机会,制造业在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峰值27%下降到如今的15%,矛头所向,主要就是针对中国。类似的怨言在俄罗斯、南非等国也不时能够听闻。在某些论者笔下,中国似乎成了一头贪婪积累贸易顺差的怪兽,却不肯为贸易伙伴创造机遇,但这种描述与事实相去甚远。

  事实是在出口贸易空前扩张的同时,中国进口增速同样领先世界。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和世贸组织2009、2010年《世界贸易报告》数据,2000至2008年间,世界进口年均增长12%,美国、欧盟27国、日本、俄罗斯、巴西、印度年均增速分别为7%、12%、6%、21%、14%、14%(2005至2009年数据),中国进口年均增速则高达22.4%。2009年,世界进口萎缩24%,中国进口只下降了11.2%。2010年,中国进口增幅更高达38.7%。时至今日,中国不仅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进口大国。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消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增幅,2000至2009年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依次为9.7%、10.1%、11.8%、9.1%、13.3%、12.9%、13.7%、16.8%、21.6%和15.5%,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4.8%;……这一切为中国创造了旺盛的进口需求,而持续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又确保了中国的进口支付能力,从而使中国得以凭借强大进口能力带动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

  从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巴西、安哥拉到苏丹,越来越多的贸易伙伴从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中受益。美国许多部门还在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的余波中徘徊,农业部门则早已在出口拉动下步入繁荣,预计其今年出口可达1350亿美元,比去年增加268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顺差可创造475亿美元的纪录,比去年增加120亿美元。而美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极在于亚洲,在亚洲的头号增长极又是中国,以至于中国已经超越加拿大和墨西哥,跃居美国农产品头号出口市场。今年3月末,美洲开发银行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一个地区,两种速度》的报告,指出中国因素使得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分化,在中国需求拉动下,巴西等一批对华出口较多、对发达国家出口较少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而墨西哥等一批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国家经济增速较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0至2011年度,巴西领衔的这批国家经济增长率可达4.4%,墨西哥领衔的另外一批拉美国家增长率只有2.7%。

  早在入世前的1997至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就发挥了东亚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在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的稳定器作用进一步扩展到东亚之外。2009年,世界进口萎缩24%,中国进口只下降了11.2%。正是中国强大的进口需求又带动多个国家和地区较快走出了萧条,以至于在德国这样的欧洲经济火车头,2009年下半年以来奇迹般的经济复苏也被不少舆论称作是“中国制造”的。中国早已结束了迫于外汇缺口压力而不得不“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年代,转而追求进出口贸易均衡增长,中国最大国际贸易交易会广交会的正式名称已于2007年4月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改成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还在陆续制定实施一系列新的进口促进政策,拥有技术、质量、价格和服务优势的贸易伙伴在中国市场上拥有日益广阔的前途。中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资源持续推进工业化,中国也愿意通过进口方式让贸易伙伴赢得机会分享繁荣;我们希望其他国家投桃报李,对中国人员、商品和资本给予更公正的待遇。

  尽管2002年以来的初级产品牛市令中国初级产品进口额的扩张更加引人瞩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进口需求对贸易伙伴经济结构发挥的仅仅是“非工业化”的消极作用。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2000—2010年间,中国进口总额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比始终在40%左右,2000年为40.8%,2010年为39.4%。与此同时,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层次提高又为许多海外优质消费品创造了日益扩大的市场,在海关统计中表现为包括家具、服装、鞋靴、摄影器材、钟表、旅行用品、手提包等等的“杂项制品”进口额大幅度增长,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上升。2000年,中国杂项制品进口额127.5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5.7%;2010年,上述数据分别提高到1135.3亿美元、8.1%。随着中国国内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大面积提高劳动者工薪收入;随着中国发展海外直接投资与随之而来的产品返销,中国对相当一部分制成品的进口还将持续快速增长。仅就巴西而言,在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访华前夕,巴西-中国商务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对巴西直接投资2005年只有1500万美元,去年已经激增至170亿美元,从而使得中国跃居巴西最大外资来源地,中国公司已经宣布的对巴西投资接近300亿美元,而富士康提出的对巴西投资120亿美元计划更成为各大媒体头条新闻。即使中国公司已经宣布的对巴西投资很大一部分是资源开发项目,但宝钢的炼钢厂、富士康的120亿美元投资计划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制造业项目。

  尽管存在争议,中立客观的观察者都不会否认贸易伙伴受惠于对华贸易发展的事实;即使在发起对华贸易争端最早、最多、最激烈的美国,从参议员舒默这样的专业政客(以要求人民币对美元一次升值27%而闻名),到宣称要角逐2012年大选的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这样的业余政客,都视“敲打中国”为提升人气妙招,其贸易主管部门多年来也承认这一点。

  早在2006年2月14日,正值美方统计对华贸易逆差创造2016亿美元历史纪录、国会山上下贸易保护主义鼓噪甚嚣尘上之际,美国贸易代表署发布了中国入世4年来第一份全面评估对华贸易关系的报告《美中贸易关系:进入更大责任和执法新阶段》(U.S. Trade Relations: Entering a New Phase of Greater Accountability and Enforcement,下文简称《报告》),公开宣布要对中美贸易关系进行“彻头彻尾”(top-to-bottom)的评估,其中就不乏理智评价。这份报告认为,对华经贸的“这些发展有助于扩大和深化美中两国在各个层次的关系”,列举了美国从对华贸易关系中的受益(尽管很不完全):廉价中国商品促进了美国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中国是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2001年以来,美国对华出口增长5倍于对世界其余地方出口的增长,中国从美国第9大出口市场跃居第4大出口市场,2004、2005年美国对华出口增长率分别高达22%、20%等等,摩擦是第二位的。甚至在一度被爆炒的中国与东亚邻国出口与投资竞争问题上,该报告也颇为公正地指出,中国对美出口增长对于东亚区域而言绝非零和游戏,因为中国更多地是发挥了最终组装线的作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直接对美出口份额虽然有所下降,但对中国的元件出口增长迅速,在中国经过组装,最终还是出口到了美国。

  5年过去了,类似的客观评价总体上越来越多。在各个进口国,保护主义政客们也不要误以为靠敲打中国聚拢的人气有么多坚实可靠;多数普通居民们即使表示赞赏他们主张限制中国制成品进口的激烈言论,但一旦走进超市“用钱包投票”时,他们还是会优先选择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我们无须讳言与贸易伙伴之间存在某些利益摩擦,要不然中国也不至于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一直“蝉联”各成员方反倾销最大目标国,从2006年起又连年成为反补贴调查最大受害国。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希望各贸易伙伴国内能着眼于长远利益,客观评估对华经贸利害得失,与中国共同努力为国际经贸发展开创更可预见的发展环境,增进各方福利,中国愿与贸易伙伴共走双赢之路。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1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