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西安国际港喜迎西部大开发“黄金十年”

   2010-09-09   来源:中国国际海运网   

  国际港务区  中国港口经济的全新演绎

  8月9日,一只作为试验品的集装箱被封箱,装载上一艘名为“新亚洲”的集装箱货轮,由上海港出发,经由韩国釜山出港,随后穿越日本海进入太平洋,驶向美国西海岸。

  半个月后的25日,在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专有用户名并输入密码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第一副总裁包起帆和该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强晓安,进入了集装箱全程实时监控系统,通过GPS定位系统,测定出了当前“新亚洲”号货轮已经停泊在美国洛杉矶港——实时数据显示,作为试验用的集装箱在整个物流过程中,遇到一次委托授权的海关查验,此外再没有经过未授权的开启,货物安全可视。

  “RFID”(射频识别)将实时记录集装箱运输中的箱、货、流信息,以及相关的安全信息,结合全球网络环境实现集装箱物流的全程实时在线监控,以提供集装箱物流全程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实现集装箱运输从被动告知到主动感知的历史变革。

  当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国际海运网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共同签订三方合作的联合打造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信息港战略框架协议,三方将携手研发新兴的物联网、信息化应用现代化技术和客户服务解决方案——“新亚洲”号所采用的这种便捷即时的集装箱全程实时监控系统将作为国内首个试点,于西安国际陆港实施——这标志着该区长期以来进行的信息化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同时标志着西部地区拉开了跨入“物联网时代”的历史大幕。

  对于各类海港口岸业务烂熟于心的包起帆,面对中国首个国际陆港的宏伟规划和高效的建设速度深感振奋之余表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一方面积极与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外港口、企业进行推广合作,一方面在国内寻找具有示范作用的合作者。

  “中国港口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在内陆地,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建设和运营可谓开启了中国国际陆港模式的积极探索,这不仅在国内,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伟大的创举,她是中国港口经济的全新演绎。”包起帆说,作为陕西内陆型开发开放高地制高点、全国最大的国际陆港和全球一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其全新的智能规划和对物流信息化的高品质要求,成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最为天然的内陆合作伙伴。

  与沿海港口的紧密合作,奠定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引领黄土文明拥抱海洋文明这一梦想实现的坚实基础。8月4日,作为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模式的创新举措,由天津港集团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共建的“天津港集团西安国际港务区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国际陆港模式的继续深化,港区联动的进一步实施,为“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宏大构想进入实操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和天津港集团的深度合作打通了内陆与国际的现代物流物理通道,那么此次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及中国国际海运网的合作,则打通了现代物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西安市副市长、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韩松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陆港,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建设初期,就将要引入最为先进的现代物流技术,使西安国际港务区各个项目未来的运作采用高度信息化手段,成为国际物联网体系重要的神经元,甚至是信息中心枢纽。”

  紧随信息产业引领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西部的现代物流业也进入了物联网时代。

  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

  资料显示,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建设区面积4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是西安未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经济先导区和对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从全球视野出发,立足陕西、西安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兑现西安市城市价值,进一步改善、优化陕西、西安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是陕西打造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西安城市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尤其让陕西和西安感到自豪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形成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五次提及西安,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折射出了该区对推动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无独有偶,此前的2009年,国家相继正式颁布实施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也对西安国际港务区做了重点描述,特别指出要加快在西安建设“陆港型综合保税区”;一个以商贸、物流、金融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建设连续被写入国家战略规划,显示出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建设大提速一年多的时间内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进一步体现出该区在国家层面上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更加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把陕西打造成为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依托西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基础和物流市场需求,西安国际港务区以现有铁路、公路等运输手段为依托,以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为基础,在内陆形成海陆联运的聚集地和结合点,形成以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项目为核心,以国际物流区为支撑、以国内综合物流区和物流产业集群区为两翼的物流体系战略格局,创新性地打造出国内最大的国际陆港基础平台。

  三大支撑项目构筑国际陆港口岸服务平台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三大平台项目中的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已于2010年7月1日竣工开通,据测算,至2015年,该项目每年将实现集装箱总运量1724万吨,快运行包总运量82万吨,特货小汽车总运量18万台,整车总运量350万吨;至2025年,每年实现集装箱、快运行包、特货小汽车、整车总运量将分别达到2300万吨、110万吨、30万辆、430万吨。同时,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成为中国西部铁路集装箱运输枢纽之一,构建面向国内国际的物流网络,因此是我国西部地区功能最先进、建设标准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样板工程,它也确立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在全国“物联网”的中心枢纽节点地位。投入运营后将提高西安货运枢纽发送能力、改善铁路基础设施装备、以及完善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

  于此同时,西安综合保税区项目一期也与今年4月20日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四部委联合验收,并顺利封关运行。

  如果说,遍布全国的铁路网构成了经济循环的大动脉,那么与保税区特殊的政策优势相衔接融合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就构成了一个具备口岸服务功能的强大系统,成为拉动内陆地区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循环的心脏。

  西安综合保税区(一期)西安保税物流中心项目仅仅用去9个月的时间就已建成,并顺利地通过了海关总署等国家四部委的联合验收、封关运行,建设速度为全国同类项目之最。目前,西安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获批之后将最大限度地提高海关监管的效率和效益,成为目前中国西北地区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功能区。

  通过西安综合保税区(一期)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和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平台,必将为进出口企业进一步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提供可能,赋予了国际陆港强大的口岸服务功能——至此,依托三大平台,西安国际港务区成功地实现了“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宏大构想,为身处内陆地区的陕西、西安竞争寻找了一种最为便捷、成本最为低廉的出海方式,让黄土文明拥抱海洋文明的梦想得以实现,为陕西和西安贡献出一个具有口岸服务功能的国际陆港平台、为黄土文明拥抱海洋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与坚强的发展动力,许给大西安一个“通江达海、万国通商”的未来。

  国际陆港模式打造产业聚集洼地

  国际陆港模式的创立,为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成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洼地提供了良好条件。

  “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高达10-15%,而这一数字在欧洲则只有5-10%,可见物流成本成为制约经济,特别是制约海港周边地区以外的内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强晓安介绍,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建设,正是为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发挥西部地区综合成本较低的优势,以吸引国际国内产业梯次转移。

  数据显示,具有进出口需求的企业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办理进出口业务,与企业传统的自主完成运输、报关、检验、港口操作等相比较,每标准箱可至少降低成本300-600元人民币。在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西安国际港务区还将给西部地区提供一个将内陆低廉的劳动成本、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空港、沿海港口强大的航运能力和广阔的国际市场结合起来,使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连通世界、撬动全球的基础条件。

  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内核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将凭借西安国际陆港的特殊功能优势,为陕西和西安经济提供一个“走出去的窗口”,同时,也将贡献一个“引进来的驳口”,为陕西、西安各个经济板块和主导产业提供优质而全面的服务,将陕西和西安打造成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洼地。突破西部大开发现代服务业瓶颈和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瓶颈,以其优惠的税收政策、快捷的集疏运体系、完整的产业配套链、最新的市场信息流、方便的融资渠道、强大的保税物流功能、高效的行政服务架构等,使西安真正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洼地、激活科教人力资源的孵化器、拉长产业链条的平台、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核心区、吸引大集团集群发展的磁场、虹吸生产性服务业的枢纽。

  西安国际港务区成立两年来,吸引了国内、国外众多企业的目光。目前,该区已经成功引入新加坡讯通、西安华南城、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西北图书物流中心、物流企业聚集区等项目入区开工建设,西安广汇汽车物流园、泰王国陕西物资储备交易中心、西安国际酒城等一大批项目亟待开工建设,与此同时,马士基、联邦快递、沃尔玛、普洛斯等一批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中国移动、联想集团、吉利集团等国内500强企业已有入区意向。

  不难得出判断,陕西、西安的投资环境将会因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建设得以较大改善,从而加快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西安五区两基地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步伐,使得西安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备,产业体系更完善,产业门类更齐全,同时,更推动了陕西、西安产业的升级换代。届时,上升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层面上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将通过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以其高效便捷、多元创新的国际物流服务,提升西部地区出口产品层级,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从资源性产品向加工型产品转变,从粗加工产品向精加工产品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最终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产品。

  打造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 让西部属于世界

  十年良机转瞬至,一片大潮顷刻来!

  相隔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发力,实则蕴含了巨大的能量。

  “必须要让西部做东部做不了的事情。”西安市副市长、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韩松如是说,伴随着这一目标,西部也将由此走向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最前沿,这是陕西、西安,也是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抓好这个机遇——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必然是实现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同时实现大西安的国际化过程。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和西安势必将迎潮而上,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国策作出全新引领示范。

  7月14日,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在陕进行调研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调研组前往国际港务区考察,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

  “国际港务区的建设不仅是为西安、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更是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的重要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原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如此评价。

  随着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这一进程中,与四大产业基地的构建的前提,必然是为之提供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经济的后勤保障产业,对资源有效配置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说,“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国际港务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将对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国际产品的产地向内陆地区的迁移,内陆地区的资源、产品也会面向国际市场出口,这必然会衍生出港口功能后移的市场需求。在这种外部环境拉动和内部需求的驱动下,国际型陆港这种建在内陆地区,具有和沿海港口功能相似,为企业提供信息、通关、仓储、物流配送等一体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应运而生。

  截稿前,记者获悉, 9月2下午,满载89万美金货值的三辆货物集卡车顺利在西安保税物流中心通关。该批货物为海关减免税暂存货物,货物供给台湾顶新国际集团的康师傅(西安)饮品有限公司茶饮料生产线。

  “此单业务由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内企业西安海得邦物流有限公司负责承运及报关报检,购销合同共910万美金,产地为台湾基隆。”强晓安介绍说,货物将分四批进口,此次为进口通关货物是第一、二批次,第三、四批将陆续于九月中下旬运抵西安保税物流中心进行通关。

  西安国际陆港已然成熟运作。历经两年艰苦创业,西安国际港务区核心区的工作重心正在逐渐由建设转向运营,这个加速成长期里,适逢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定位的确立;适逢陕西打造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目标的确定;而今再度迎来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春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西安国际港务区占据天时、地理、人和的诸多优势,势必将借力出海、扬帆远航,为西部地区的现代化、陕西的市场化和西安的国际化进程作出积极的贡献。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1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