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网新闻 » 详细页面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收藏 关闭

以港兴市 以市促港 宁波昂首迈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

   2012-11-09   来源:浙江日报   

  宁波:昂首迈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这是一座“向海而生,倚港而兴”的城市。

  早在7000年前,宁波先民就开始了面向大海的征程,创造出灿烂的河姆渡文化;从唐宋直至近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锚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埠之一;上世纪70年代,党中央作出了开发建设宁波港的重大决策,东方大港浴火新生。

  “以港兴市,以市促港”。近10年来,宁波经济实力明显提升,转型升级积极有效,谱写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华丽乐章。尤其是“六个加快”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宁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步伐。2011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0.5亿元,相比2002年的1500.3亿元,成功跨越了5个 “千亿元”台阶。

  一个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正在东海之滨冉冉兴起。

  国际强港快速崛起

  美丽的东海之滨,海天一色,风卷云舒。在金塘国际深水航道的尽头,宁波港巍然矗立,一艘艘巨轮、一排排龙门吊,见证着一个国际强港的崛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关统计显示,至2011年,宁波港已拥有335座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 80多座,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展了贸易运输往来,已成为中国内地重要的集装箱、矿石、原油、液体化工中转存储基地。2011 年,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4.33亿吨,居世界第5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1451万标准箱,居世界第6位。

  今年前3季度,尽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依然“比翼齐飞”,分别达到了3.36亿吨和1197.2万标准箱,再创历史新高。

  港口的崛起,得益于宁波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宁波市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宁波要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加快东方大港向国际强港的跨越,以战略思维、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谋划新一轮发展。”

  为此,近几年来,宁波紧紧抓住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向亚太转移,国际海运业逐步向船舶大型化、深水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宁波港“二次创业”,以打造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为目标,加快了港口现代化建设步伐。

  2002年起,宁波港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通过引进马士基、和记黄埔、地中海航运等国际港航业巨头,合资共同兴建或联合经营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吸引全球排名前30位的航运公司落户宁波港。此外,宁波港还与美国、英国等7个国家的11个港口缔结为友好港。

  2010年,宁波市委提出“六个加快”的发展战略,将“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列为“六个加快”之首。宁波港紧盯建设集货能力强、接卸能力强、物流功能强、盈利能力强、企业竞争力强的国际强港目标,开始探索由港口经营为主的“单轮驱动”向现代港口物流、码头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多轮驱动”转变。

  同时,宁波出台了《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将努力改变港口“大吞大吐,酒肉穿肠”的尴尬现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港口由单一的交通运输港向国际贸易物流港转变。

  依托港口优势,宁波各类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已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兴起。在镇海,多货种、多功能的“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已于2010年正式运营。在北仑,矿产品、油品、LNG、钢材、国际船舶及船用设备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正在加紧建设,力争到2015年市场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于2011年8 月开业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则提出要利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以能源、金属、化工、矿产品、农林产品等五大品种为特色、功能完备、交易便捷、市场认可度高的商品交易所,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2011年,镇海煤炭交易市场、余姚中国塑料城等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实现交易总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原油、铁矿石、塑料、液体化工等品种市场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

  在构建市场的同时,宁波在物流业发展方面也全面发力。2011年,IBM智慧物流中心在宁波高新区正式启用,这是IBM在中国大陆继北京、上海、西安之后的第4个研发基地。对于这个总投资30亿元的基地,宁波寄望甚高——集聚包括IBM在内的各类软件企业100家以上,软件人才5000人以上,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年产值5亿美元以上,使宁波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物流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此外,宁波还加大了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园区等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港口型内外对接的现代物流体系。

  不久前,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正式开放。开放区域涉及梅山岛27公里海岸线,包括5个集装箱码头泊位和两个多用途码头泊位。依托梅山保税港区政策功能优势,一大批国际物流、国际商贸和滨海旅游等项目,开始向港区周边集聚,成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现代都市绽开新颜

  三江六岸,十年巨变。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10年来,宁波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目标,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修桥扩路,盖楼建城,几年间宁波城市框架迅速拉开。截至目前,宁波的“五路四桥”已全面建成,机场快速干道竣工通车,11条绕城高速连接线中已有8条建成投用,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和二号线一期工程进入主体施工。2011年,宁波以“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构筑现代都市,50个重点区块和 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完成投资142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如今,一幅依托沿江、沿海、沿湾特色,突显“一核两翼多节点”现代都市格局的宁波城市新画卷,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东部新城、鄞州新城、北仑滨海新城的建设如火如荼,北面的杭州湾新区雏形初现,南面的环象山港区域加速融入大都市。

  2004年启动建设的宁波东部新城,是宁波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这里道路宽阔、绿草如茵、水系蜿蜒,一座座极具风格而又协调统一的现代化建筑分布其中,令人目不暇接。

  走进宁波国际金融中心,商业气息扑面而来。目前,这里已吸引了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昆仑信托等近30家金融机构入驻,成为现代金融、星级酒店、高端餐饮和休闲商业集中区。在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已有海关、海事、进出口检验检疫等90多家单位和部门入驻联合办公,可提供国际贸易一站式通关服务,高效便捷,与国际接轨。

  根据规划,至2020年,东部新城将累计完成投资2000亿元,居住和工作人口分别达到17万人和20万人,成为一座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国际化新城。

  位于鄞州中心区南侧的南部商务区,是“宁波的曼哈顿”。这里21幢现代化办公楼高耸入云,休闲水街充满江南水乡别样韵味。目前,南部商务区已吸引了杉杉、奥克斯、广博、中基、博洋等50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从事总部经济、国际贸易、科技创意等经济活动。据介绍,未来这里还将建成数十幢商务楼,聚集上千家国内外企业,成为宁波乃至浙江最具活力的商务区之一。

  在杭州湾南岸,一片被誉为“浙江新浦东”的热土上,一座现代产业新城已初具雏形。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杭州湾新区已成为宁波北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长三角地区建设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域。如今,按照“生态生产生活、宜居宜业宜游”的科学发展理念,杭州湾新区正努力实现产业与城市联动发展。在引进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云计算基地、金融后台服务等70余个优质产业项目的同时,还吸引了世纪金源、合生创展两大投资超百亿元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和上湾广场、利时商业综合体、五星级酒店等一批商住地产项目,国际汽车学院、国内名校、综合性医院等配套项目也加紧建设。

  惠民生,促和谐。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宁波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打造宜居城市,创造和美环境,提高百姓幸福感。

  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去年,宁波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超六成用于民生。截至2011年底,宁波全市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04万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4.9平方米提高到32.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51.9平方米提高到57.2平方米。住房保障范围和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宁波完善城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要素配置一体化机制,不断优化城乡形态、城乡环境和城乡管理,城乡统筹水平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统计显示,过去5年,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674元增加到340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8847元增加到1651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22∶1缩小为2.06∶1。

  全面共享优质医疗。近几年,宁波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总投资40多亿元的10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投入使用。至2011年末,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7万张。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居民看病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文化港城和美家园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缺少活力的城市;没有文化的生活,是缺少幸福的生活。

  为此,宁波先后吹响了“文化大市建设”、“文化强市建设”号角,将文化提升至与经济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10年来,宁波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健全完善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宁波,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宁波文化民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如今,“三江文化长廊”上,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点缀其中;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有文化站,9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社区)文化宫近2000个,城乡“15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展开,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在政府文化民生投入的引领下,融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了宁波人的“文化自觉”。据统计,至今宁波已有5320多支文艺队伍、参与人数超过10 万人,常年活跃在城乡基层;全市有注册业余文保员1094名、文保志愿者1911名、博物馆志愿者1246名,倾情服务在文保一线。

  宁波创作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甬剧《宁波大哥》,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小姨多鹤》、《向东是大海》等,宁波的“文化制造”越来越受全国强烈关注。短短10年间,宁波共有16部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表彰,名列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首。

  通过推进文化发展“1235”工程,即打造10个文化集聚区,培育20个重点文化品牌,建设30个重点文化项目,扶持50家重点文化企业,宁波的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据统计,宁波文化产业增加值已从2004年的73.8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95.44亿元,年均增长37.51%。

  繁荣发展的文化,在宁波市民的心中播下了优良的道德种子。

  1999年12月,一笔署名人为“顺其自然”的5万元捐款,汇入了宁波市慈善总会的账户。从此,宁波多了一个神秘而又家喻户晓的名字。从那以后,每年岁末,“顺其自然”总会如期而至。至今,宁波市慈善总会的捐款记录上,密密麻麻地录入着“顺其自然”的每一笔捐款:1999年12月,5万元;2000年12月,20万元;2011年12月,72万元……至今,“顺其自然”总计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454万元。

  与此同时,“顺其自然”的踪迹遍布各地:在宁波打工的江西人朱军华父子遭遇车祸,医药费没有着落,“顺其自然”汇去3000元;奉化市9岁孩子邬方裕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顺其自然”汇去1万元……

  好心人,究竟是谁?“顺其自然”执着的捐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全城寻访热潮。13年过去了,“顺其自然”依然是个谜。可这位神秘的慈善家,却给宁波带来了无穷的正能量。许多爱心市民开始效仿“顺其自然”,隐名捐款已蔚然成风。仅去年,宁波各界爱心人士匿名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金额高达220余万元。

  除了捐款,宁波人各种爱心善举传遍了甬城的大街小巷。从为甘肃小学造桥的严意娜到捐肝救人的林萍,从背同学上学的15岁少年陈吉到86岁高龄仍坚持资助贫困学子的离休干部黄斌,从百姓心中的好警察何利彩到火场勇救邻家孩子的徐义胜……这些身边的好人,用一次次的爱心行动,绘出了宁波靓丽的文明底色。

  和美家园,由你我共同创造。如今,“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思想已深深扎根宁波市民心中。越来越多普通市民主动加入到各类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爱心和特长,传递文明与关爱。据统计,至今年宁波全市志愿者人数已超过80万人。从文明出行志愿者,到奔波在老小区里的助老志愿者,到潜伏在公交车上的反扒志愿者,到穿行于海边江边的生态环保志愿者,到往来山区海岛等贫困地区的助学志愿者……宁波人的爱心足迹遍及三江六岸,乃至全国各地。

  2011年12月20日,宁波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创出了令人幸福的奇迹。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如今,宁波正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弘扬“三思三创”精神,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昂首迈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海运网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页内容分享到:

相关新闻
0页 总计0条记录 首页 前一页 当前为第1下一页 最后一页转到
我也评两句昵称: 验证码: